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9-10-15 08:26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曾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10月14日退出生产,永久停炉。高炉一侧,一个炼铁操控中心正在建设,炼铁等主要工厂今年底将实现“无人化”。

  当日8时,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出,炉上操控室内的工人们眼眶泛湿。“一号高炉是武钢的根。”曾在此做过炉前工的退休干部杜洪祥动情地说。

  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毛泽东同志登临高炉,见证了武钢第一炉铁水流出。一号高炉仅用14个月13天便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投产初期年产量就达75万吨,60多年间累计生产生铁5426万吨。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党委书记吴新刚说,一号高炉出铁打破了西方人“天方夜谭”的断言,今天它已经超额完成了它的民族工业振兴使命,光荣“退役”。

  2016年以来,武钢先后关停、拆除了炼铁厂2号高炉、二炼钢厂3号转炉和7号、8号焦炉。与这些已停产、拆除炉不同,一号高炉将作为工业遗产永久保存,这是一代代中国钢铁工人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距离一号高炉百余米处,一个炼铁操控中心正在施工,高炉操作工今后不在现场就可操控生产和检修。“几乎是重造了一个新铁厂。”吴新刚说。

  如今,“机器换人”出现在一线厂房,几乎看不到工人在炉火和机械旁挥汗如雨。打捆机器人麻利地为钢卷“穿衣系带”,贴标机器人精准地打上标签,全程自动。

  武钢有限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安说,现在已有几百个岗位用上了机器人等先进技术,预计今年底,炼铁、炼钢、热轧等主要厂区将实现“无人工厂”。

  刘安说,一号高炉虽然停产了,留给钢铁人的工业强国梦,必将扬帆再起航。

  链接>>>

  一号高炉:中国钢铁工业地标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先驱建设者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仅用14个月13天便完成了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这一历史时刻无比荣光。两万多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毛泽东同志亲临现场,兴致勃勃观看了第一炉铁水出炉,留下了“高炉炼铁又炼人”的殷切期盼。这一炉炙热的铁水不仅标志着中国钢铁长子的横空出世,托起了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向往和希冀,更向全世界昭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挺起了钢铁脊梁。

  高炉容积1386立方米,日产生铁2000吨以上,年产量可达75万吨,比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均产量还高500余吨。其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1978年,一号高炉第一次大修,一代炉龄高达20年。2001年第二次大修,炉容扩大到2200立方米。2014年单位容积产铁量突破10000吨大关,一举跨入全国长寿高炉行列。2018年,一号高炉单位炉容生产量达12629t/m3,燃料比领先全国水平,成为全国同类型高炉炉役后期特护阶段安全生产、低耗长寿典范。

  自1958年9月投产至今,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5426万吨,为武钢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光荣炉”。

  一号高炉历经多次改造,技术不断进步。1972年研究并采用高镁渣冶炼技术。2001年在国内率先采用铜冷却壁、砖壁合一薄炉衬技术、创造了大型高炉只配备三座内燃式热风炉的先例、创新循环冷却系统模式,进行富氧、加湿鼓风等。

  2018年,一号高炉在单位炉容生产量刷新纪录的情况下,通过科技攻关,实现了后期炉役安全稳定低耗冶炼,高炉燃料比降低至490kg/t以下,煤气利用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获中国钢铁协会“冠军炉”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