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0-06-30 07:24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图为发布会现场。 

6月29日下午,武汉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成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董丹红、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罗平、市卫健委副主任彭厚鹏出席介绍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有关情况。

6月28日,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全会突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武汉的“必答题”。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是武汉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要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这次疫情暴露出武汉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迫切要求武汉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

——要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中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省委要求武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这都要求武汉重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成会介绍,武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扬长补短,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在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提出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由院士领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光电子、数字产业、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高端产业突破性发展。在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方面,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禁止以“属地管理”名义将部门工作责任压到社区等。

接下来,武汉将在《决定》和《意见》基础上,组织制定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形成“1+1+N”的制度体系。

武汉将“全周期管理”意识贯穿于城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视察湖北武汉时提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6月29日下午,在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成会介绍,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具体安排,都深入贯彻、始终贯穿了“全周期管理”这一核心理念。

杜成会介绍,所谓“全周期管理”意识,就是要求我们把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将城市治理作为系统工程,秉持敬畏之心,真正善待城市,把全生命、全周期的理念贯穿到城市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构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

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全会要求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特别强调要增强规划的引领性、前瞻性,扣好城市建设的“第一粒扣子”,给子孙后代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强调要树立百年工程理念,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设施体系;强调要精细化管理城市,下足绣花功夫,绣出城市品牌。

在民生方面,全会强调要构建生命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如建立多层次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构建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养老等制度体系。范围覆盖全体市民群众,内容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

用3年时间打造平安中国建设先进城市

6月29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罗平介绍,武汉要用3年时间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中国建设先进城市。

罗平介绍,今年2月,中央政法委决定在全国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市委制定出台的《决定》为武汉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与支持。罗平介绍,目前,市委政法委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开创平安武汉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意见》。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试点创建工作。要健全一套体系并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安全问题,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让企业、群众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

罗平还介绍,计划以3年为期:2020年,启动工作、完善架构,建立权责清晰的市区街三级纵向治理架构;2021年,常态运行、查漏补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2022年,巩固提升、常治长效,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明显提高,全面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中国建设先进城市。

下一步将加大视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人脸识别、红外探测等技术升级应用,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

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做法将固化为制度

“近期,我们将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把疫情防控期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推动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长效化,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6月29日下午,在武汉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董丹红这样介绍。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不仅仅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还会面临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必须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力量。”董丹红说,社区工作者都是一支值得信赖的专业力量,但仅仅依靠社区力量远远不够。

“疫情期间,我们以党建为引领,以街道社区为作战单元,统筹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超、酒店、出租车等行业企业力量,形成了共同抗疫的合力。”董丹红表示,将持续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构建“区级党建大联盟—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平台的区域化组织体系,通过党建工作统筹整合基层各类组织、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形成“众星拱月”抓治理的生动局面。

她特别说明,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固化为制度,也是为了不断壮大社区治理力量,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还将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引导居民群众、物业企业、群团组织等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合力。

“从治理精细化的角度考虑,我们下一步将重点创新小区治理。”董丹红说,包括创新设置小区党组织、深化“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阵地等,推动治理重心向小区下沉、服务工作向网格延伸,引导群众增强家园意识、树立自治意识,让基层治理的成效能够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 打造“三个城市”“五张网”“七个服务圈”

6月29日下午,在武汉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成会介绍,武汉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思想,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将着力打造“三个城市”“五张网”“七个服务圈”。

“三个城市”,是指打造创新、开放、包容的宜业城市;打造美丽、文明、幸福的宜居城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城市。

“五张网”,是指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织密织牢“城市应急处置网、公共卫生防护网、基层社会治理网、矛盾风险化解网、城市精细管理网”。

“七个服务圈”,是指完善教育、养老、菜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构建微型公共空间(场所)网络,打造“10分钟活动圈”;加大“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打造“12分钟文体圈”。完善区域一体化骨架路网,构建“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武汉城市群2小时出行圈”“市域1小时通勤圈”。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