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1-04-05 06:32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是一座红色城市,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无数的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抒写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京汉铁路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其影响震动神州大地;    

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第四军独立团(又称叶挺独立团)在攻占武昌城的战役中,1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

1938年,当中国人民正遭到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时候,一批优秀的苏联空军志愿队英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祭英烈,家国永念,我们也永远铭记这些曾经在武汉这片红色热土闪光的名字:施洋、向警予、耿丹,以及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英烈们。

在和平年代创造着美好生活的我们,走进这个“红色基因库”,敬读一篇篇碑文,革命先烈的事迹永存!根植于斯的精神永垂!伟大的事业也将永进!

■ 二七烈士纪念碑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



【基本情况】

二七烈士纪念碑在武汉市汉口江岸“二七”革命纪念馆院内。为纪念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即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岗石砌成,碑身为圭形方锥体,置于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正面镌毛泽东手书“二七烈士纪念碑”七字。

碑座四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的浮雕艺术装饰,前面为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的图案,左右两侧嵌有浮雕画图,生动地再现了武汉各工团声援罢工和铁路工人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反动军警英勇搏斗的壮烈场面。座后刻有碑文,记叙“二七”大罢工斗争中的英雄事迹,碑后纪念馆内还陈列有“二七”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

【碑文】

1923年1月,京汉铁路工人筹备成立总工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无理禁止,引起工人无限愤慨。他们不顾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于2月1日在郑州毅然如期举行代表大会,并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军阀武力竟强行侵占总工会会所,搜劫工会文件和财物,并且强迫代表和来宾出境。总工会决心领导全路工人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将会址迁到江岸,从4日起举行全路大罢工。要求撤革军阀走狗、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等人,赔偿工会损失,并派员道歉。这一英勇正义的行动受到武汉和全国各地工人的同情和支援。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下令湖北督军肖耀南等于2月7日在江岸及京汉铁路沿线各站进行血腥镇压。工人群起肉搏应战,死难者52人,伤300余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执,先后被砍七刀,血流遍体,始终严词拒绝下令复工。他切齿大骂:“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壮烈牺牲于军阀屠刀之下。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亦于当日被捕,15日慷慨就义于武昌。

这次大罢工是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斗争。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刚刚走上政治舞台时的英勇气概与革命精神。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用鲜血写下了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历史上新的一页。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1963年在江岸二七路建立了二七烈士纪念碑,1997年迁建于新馆。

湖北省暨武汉市人民敬立

一九九九年二月七日

【故事】    毛泽东两度为二七烈士纪念碑题词

毛泽东曾两度为二七烈士纪念碑题词。

第一次是1956年2月,二七烈士纪念碑在江岸破土动工时,纪念碑筹备委员会决定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碑名。不久,毛泽东就亲笔题写了“二七革命纪念碑”七个字。这与当初确定的“二七烈士纪念碑”的碑名略有不同。

第二次是在1958年9月,毛泽东来湖北视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把题字的事当面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出于对二七烈士的敬重和对地方工作的支持,欣然同意重新为纪念碑题字。9月16日,毛泽东在离开武汉的船上抽空题写了“二七烈士纪念碑”,并附上致湖北省委的一封信:“敬挥数字,看可用否?谨向烈士们致以敬意。”

1958年底,二七烈士纪念碑落成。毛泽东第二次题写的碑名:“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就镌刻在碑身正面的汉白玉上。

毛泽东两次为二七烈士纪念碑题词,寓意深刻,感人至深。毛泽东第一次题写“二七革命纪念碑”并非将“烈士”写成了“革命”的笔误,而是对二七斗争性质的认定。早在1923年4月,毛泽东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工人代表开会时就曾说二七烈士“林祥谦是个坚强的工人领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

■ 向警予烈士墓

世界革命实现之时,即是劳动解放成功之日

【基本情况】

向警予烈士墓在龟山西部山顶。1978年5月,为纪念我党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烈士和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而修建。前后三台,各置短垣。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构造新颖。墓前方座上塑烈士半身像,坚贞远望,正气浩然,座正面镌邓小平手书“向警予烈士墓”六字,后面刻其革命事迹。

【碑文】

向警予,女,原名向俊贤,土家族,湖南溆浦人,1895年9月4日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早年曾就读于常德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周南女校。1916年创办溆浦女学堂,任校长。在教学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礼教。1918年加入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四大后增补为中央局委员,是我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她先后领导“上海纱厂女工同盟”的罢工斗争,曾在《妇女》、《觉悟》等报刊上发表了《国民会议与妇女》、《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等十多篇文章,提出“世界革命实现之时,即是劳动解放成功之日”,“妇女解放和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等观点,成为我国妇女工作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先后在武汉总工会、中共汉口市委和湖北省委工作;同年7月,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后,转入地下斗争,负责编辑党刊《长江》。1928年3月21日,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武汉被捕,同年5月1日,英勇就义于汉口余记里,年仅三十三岁。

【故事】    邓小平亲笔为向警予烈士墓碑题字

向警予于1928年5月1日壮烈牺牲,当天深夜,船工、共产党员陈春和将其遗体运至汉阳龟山西南麓补乾亭附近掩埋。

1955年9月,因建长江大桥曾将墓迁于扁担山南麓。1978年为纪念其英勇就义50周年移此重建。

向警予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33年,但却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节大会上高度评价了向警予革命的一生。为了纪念她,武汉和溆浦两地建立了警予中学、向警予革命烈士陵园、向警予烈士纪念馆。1978年,在向警予牺牲50周年的时候,邓小平亲笔为向警予烈士墓碑和纪念文集题字。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施洋烈士陵园

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基本情况】

施洋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经1997年扩建,现整座陵园由烈士牌坊、瞻仰广场、纪念碑和纪念馆4大序列有机结合组成。施洋烈士纪念碑高10.8米,碑身中间镶刻着“施洋烈士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左侧刻有施洋同志生平事略,记录着施洋烈士的光辉业绩,右侧刻有“二七”大罢工经过。

【碑文】

一九二三年二月,施洋同志参加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集会结社自由反对军阀压迫的“二七”大罢工。这次罢工,形成中国工人运动的一个高潮,使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军阀吴佩孚、肖耀南等极端震骇,乃以最无耻凶残的屠杀手段施行镇压。二月七日午后,反动军警围攻江岸工会,当场杀害工会领袖林祥谦同志及工人五十余人,入晚逮捕施洋同志,解往武昌监狱。同月十五日(阴历除夕)晨七时,施洋同志以共产党员英勇不屈和从容就义的精神,为党、为工人阶级、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烈士之弟施季高,在烈士的教育培养及其思想影响下,幼年即参加革命活动,亦于一九二八年三月一日在武昌遇难。特附记于此并资纪念。

一九五三年二月

【故事】    面对敌人的枪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施洋是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武汉工人和学生进行反对军阀吴佩孚的游行示威。2月7日晚,施洋被反动军警逮捕。在敌人的法庭上,施洋怒斥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滔天罪行,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压倒了敌人。2月15日凌晨,敌人将施洋押赴刑场。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施洋大义凛然地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敌人恼羞成怒,连呼开枪。施洋高呼:“劳工万岁!”第二枪响时,施洋仍然屹立,再呼“劳工万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劳动者的律师施洋英勇牺牲了,时年34岁。

■ 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

精神不死 先烈之血

【基本情况】

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1926年6月从广东肇庆出发,作为北伐先遣队,奋勇当先,所向披靡,直逼武昌城下。9月初,独立团奋勇队在一营营长、共产党员曹渊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与敌奋勇搏杀,曹渊等100多位官兵在攻城战役中壮烈牺牲。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北洋军阀在江南的重要营垒——武昌城。

武昌城攻克后,由叶挺提议,为攻城阵亡官兵立碑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于1954年、1986年和2011年扩建维修,用地面积由200平方米拓展为12000平方米,增建了阵亡将士纪念碑。16米高的纪念碑上,镶刻着共和国元帅徐向前1985年题写的“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碑名,碑的基座上镶刻着由武汉市人民为维修烈士陵园写的碑记。

【合葬墓碑文】

墓碑上刻有100多位烈士的英名和“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的碑文。

【故事】    周恩来等策划下筹建“铁军”独立团 

1925年,正在组织北伐战争相关事宜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在第四军中成立独立团。第四军下辖四个师,四位师长分别是:徐景唐、张发奎、陈济棠、陈铭枢,是北伐战争中最精锐的主力部队。

独立团的筹建工作,实际上是在周恩来、陈延年等我党党员的策划下实施的。独立团的兵源被确定为国民政府铁甲车队。国民政府铁甲车队的前身即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支部队是粤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成员大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由我党实际掌控的一支部队。

■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

【基本情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苏联派出了他们最优秀的战士援助中国抗战,苏军烈士墓建于1956年4月,共有15位在武汉空战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在此安葬,后来又新增的14位烈士姓名镌刻在墓碑上。

这处英雄丰碑,记录了城市红色历史,共有29位英雄长眠于此。

1956年,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由万国公墓迁至解放公园,墓地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设计仿照俄罗斯的建筑风格。

墓圹用花岗石砌成,高3米,宽23米,正面嵌29位烈士墓表,左右置记事碑,分别用中文和俄文镌刻。墓前广场有高10米的四方锥形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巍然卓立,碑前有宽阔的墓道,道两旁松柏成行,肃穆挺立。

【碑文】

一九三八年,当中国人民正遭到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时候,苏联人民无私派遣了自己的优秀儿女——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到了中国,援助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的正义的斗争。

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人民一道在反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创立了无数的英雄战绩。他们以武汉为基地,曾英勇地远征台北,猛烈地轰击过长江中的敌舰,并顽强地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斗争,严重地打击了日寇的疯狂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

在激烈的战斗中有许多名志愿队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重轰炸机大队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队长拉赫曼诺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烈士们的鲜血和中国人民的鲜血溶结在一起了。他们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让这种属于工人阶级的高贵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发展和牢固着中苏两国人民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

一九五六年三月

2015年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重新确定了14位牺牲并安葬于武汉市的苏联空军志愿飞行队烈士的姓名。

【故事】    中苏空军联手在武汉击落日机47架

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淞沪会战后,中国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危急关头,苏联空军志愿队万里来援。

从阿拉木图到兰州,从南京到武汉,从长江口到台湾岛,甚至长途奔袭日本本土,苏中空军并肩作战,尤以1938年武汉空战,以弱胜强,惊心动魂,打破日军不可一世的神话,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1938年,苏联派遣空军志愿队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2000多名志愿队队员与中国空军一起,在武汉上空与日军展开激战,3次战斗中共击落日机47架。

武汉沦陷后,志愿队又在大队长库里申科的率领下,于1939年8月10日飞临武汉上空,打击日军基地,共炸沉和重创日本军舰45艘。200多名志愿队队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