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1-07-19 07:13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6月30日,武汉经开区岚图汽车智造基地生产线上的智慧新能源SUV——岚图FREE。记者李永刚 摄

记者7月18日从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获悉,上半年武汉市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稳中向好态势,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在“开局漂亮”基础上实现“任务过半”,为“全年精彩”打下坚实基础。

■ 快!

光谷多项经济指标表现抢眼,总部经济项目齐头并进

重振中的武汉,以“拼抢实”的作风,推动经济全面加快恢复。

东湖高新区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继去年GDP正增长5.1%、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后,今年上半年发展势头不减,较好完成上半年“双过半”目标任务。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表现抢眼。

东湖高新区是全市加快经济恢复的缩影,我市“光芯屏端网”等支柱产业同样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作为我市“光芯屏端网”领军企业,上月,长飞光纤完成收购南美一家名企。目前,长飞产品及服务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个海外基地和20余个销售公司,并形成辐射全球的海外生产、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强大光通信产业集群下,武汉企业夯实这一领域全球领军地位。

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是武汉推进经济加快恢复的重要抓手,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夯实基础。

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汽车企业,东风公司一进入2021年就实现“开门红”,今年头两月销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超越疫前水平。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售汽车140.65万辆,同比增长30.5%。向上的发展势头,推动东风再次迎来千万量级大跨越,产销突破5200万辆大关。

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市发改委介绍,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等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勇当先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年产15万辆乘用车、乙烯脱瓶颈改造等42个先进制造业项目你追我赶;中国城乡武汉总部基地、楚商大厦暨武汉商会总部等21个总部经济项目齐头并进;深国际·武汉蔡甸综合物流港、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武汉港武湖港区铁水联运集装箱码头工程)等106个商贸物流项目比学赶超。

武汉做大做强,更好发挥“一主引领”作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提速。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园(葛店园区三期)投产,在新兴的智能化激光加工行业,能实现万瓦级高功率及如此产能的,华工科技排进了国内前三。在葛店,目前,为这家武汉企业做配套的原料、零部件等企业已有近30家。

市发改委介绍,武汉城市圈将打造“十大”示范工程。按照市市有示范、工作有重点的要求,推动重点领域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工程为标杆,引导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加快发展,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

■ 好!

东湖科学城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武汉首创”不断涌现

上半年,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东湖科学城建设框架初步形成。

在位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湖北洪山实验室,棉花新品种正在培育中。作为全国生物种业产学研资源富集地,今年初,我省组建了该实验室,汇聚生物种业创新要素,发掘育种“根技术”,支撑中国“种都”建设。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东湖、九峰山七大湖北实验室在汉揭牌,同时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6月,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重大科技项目,以及项目配套的科学服务中心、周边路网集中开工,标志着湖北省和武汉市全面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出关键性一步。

6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制度藩篱,推动全球各类创新要素在武汉集聚、碰撞、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在搭建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同时,我市不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力,一批“武汉首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5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二期扩产项目建成投产,年产能达10亿剂次,今年内可实现6亿剂新冠疫苗的生产供应。6月,国内首家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在汉投运。全球首台360°全环光声成像系统、激光清洗首个国家标准等也在汉纷纷落地。

■ 强!

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市场主体对武汉的发展预期不断增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98万户,同比2020年、2019年分别增长89.30%、23.49%。

4月30日,小鹏汽车华中(武汉)有限公司成立。这距离这家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设计及制造商与武汉经开区签署“小鹏汽车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投资协议”,仅过去22天。小鹏汽车创始人、CEO何小鹏说,在汉建设生产基地是小鹏汽车重要的前瞻性战略布局。

据悉,今年以来,在企业开办领域,武汉瞄准“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攻坚推进一批专项改革,做好“减法”为市场主体“松绑”,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不仅市场主体看好武汉,资本也在不断加大投资武汉的力度。

一、二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助力英雄城  共创新辉煌”武汉理工大学专场活动,第三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亚布力论坛武汉特别峰会,中欧(武汉)投资合作对话会,美资企业走进武汉座谈会,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一系列招商引资及经贸交流活动轮番举行,规模不断扩大,成果愈发丰硕。

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112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武汉,总金额达3462亿元。而在二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单场活动签下141个重大项目,投资额3838.66亿元,创下我市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们继续将目光瞄准武汉,接踵而至,在武汉投资扩产,留下共建共享的注脚。一年多4次来汉的刘永好表示:“新希望集团华中总部基地地块已经落地江岸区,未来还要在武汉建冷链物流中心仓、配送仓和中央厨房体系。”

国内名企纷纷“重仓”武汉,上半年,多个百亿项目落地。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航锂电在2021年国际权威部门发布的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七,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将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生产销售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产品主要配套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等应用领域。

■ 稳!

新增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14.4万人,补短板项目纷纷竣工

经济运行全面恢复的同时,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前行、提质升级。

上半年武汉就业成绩单显示:城镇新增就业14.99万人,新增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14.4万人。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质量推进“学子留汉”,3月,年度“学子留汉”工程提早布局,全年将举办50场招聘活动,动员5000家重点企业,提供50万个优质岗位。

前不久,武汉市人社局等6部门联合发文,从提高大学生创业扶持标准、培训补贴,实施新业态从业人员商业综合保险补贴等方面,加大对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支持。针对大学生创业,单个项目最高扶持资金将达到50万元。

“作为武汉新增流入大学生最多的区域,今年东湖高新区还将推出更多新举措。”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将打造全区人企供需对接平台,筹集优质岗位不少于15万个,实现大学生岗位集中发布、一窗获取。

大学生之外,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和保障事业不断推进。上半年,我市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发放失业保险突破40亿元;为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近6亿元;退休养老金总体提高5%。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武汉聚焦提升城市能级品质,补足短板弱项。

5月,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正式开诊,这是东西湖首家三甲医院。

我市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四个新城区(蔡甸常福、江夏郑店、新洲双柳、黄陂前川)各新建1家平战结合、常备床位1000张的三甲医院。经过紧张建设,蔡甸区武汉常福医院将率先交付使用。

推进全域增绿提质,提升绿色生态颜值,擦亮“湿地花城”新名片。市园林和林业局介绍,上半年,全市通过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建设66个口袋公园、78公里绿道、60公里林荫路,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在长江百里生态画廊,汉江江边一处占地约500平方米的泵房被拆除干净,硚口段15公里全线贯通;武昌江滩新增了4个无障碍通道,提升了出行不便的特殊人群的游览江滩体验。

■ 经济恢复全面加快

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大幅增长,工业用电量、服务业用电量等先行指标持续向好

长飞光纤

6月完成收购南美一家名企

产品及服务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设立4个海外基地和20余个销售公司

形成辐射全球的海外生产、营销与服务网络

东风公司

进入2021年实现“开门红”

今年头两月销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

超越疫前水平

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售汽车140.65万辆

同比增长30.5%

■ 动能转换持续向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面开工,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壮大

科技创新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东湖、九峰山七大湖北实验室在汉揭牌

同时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武汉首创

今年5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二期扩产项目建成投产,年产能达10亿剂次,今年内可实现6亿剂新冠疫苗的生产供应

■ 市场预期不断增强

企业信心、资本信心增强

市场主体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98万户

同比2020年、2019年分别

增长89.30%、23.49%

招商引资

一季度112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武汉,总金额达3462亿元

二季度单场活动签下141个重大项目,投资额3838.66亿元,创下我市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 社会民生稳中提质

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民生就业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14.99万人

新增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14.4万人

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

发放失业保险突破40亿元

为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近6亿元

退休养老金总体提高5%

城市品质

上半年全市建设

66个口袋公园、78公里绿道、60公里林荫路

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从1月份起,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工商税务一事联办窗口,工作人员在“一屏双机”上可以同时办理工商和税务两项事务,简化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记者高勇 摄(信息来源:通讯员郭江)

7月18日,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会议总结上半年全市经济工作,查找短板弱项,研判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要求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加快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燃烧干事创业激情。”会议指出,全市上下要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要一心一意谋发展。领导干部要避免“换届综合症”,牢牢把经济工作抓在手上,为武汉经济发展当好标杆、做好表率。

要一锤一锤钉钉子。有条件的要大干快上,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上,打硬仗、结硬账。不避事、不畏难、敢碰硬。对每一个指标、每一个项目、每一家企业、每一项工作,都要努力用最优办法,争取最好的结果。

要一板一眼抓督查。强化结果运用,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干部能够更好地放开手脚、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 强化“一企一策”“一企一专班” 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定向精准服务

三季度是提升季,四季度是冲刺季。如何实现“全年精彩”?此次会议明确了五大重点工作,要求一手抓经济运行,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手抓动能转换,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构筑发展新优势。

会议提出,要注重补短板弱项、强复苏势头,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要重点打好工业增长硬仗,狠抓支撑点,强化“一企一策”“一企一专班”,对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定向精准服务;狠抓增长点,加快推动新投产项目产能爬坡,加快做好即将投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投产即量产;狠抓薄弱点,加大要素、市场、融资、政策等综合支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小进规、规改股、股上市”。

■ 持续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安心放心舒心

就如何恢复消费,会议明确提出,要打好消费提振硬仗。会议指出,“两创一管”与城市“烟火气”并不矛盾,要聚焦消费供给扩容,对市民有需要、城市有记忆的消费形式,该保留的要保留,该规范的要规范,让特色消费热起来;持续引进首店、潮店、旗舰店,推动品质消费扩容。聚焦消费意愿挖潜,加强云消费、夜经济、服务消费、知识消费等新消费供给。聚焦消费环境改善,加强商圈商街城市管理,完善诚信商业文化环境,让消费者安心、放心、舒心消费。

■ 强化精准施策,加强服务、融资、政策等支持

会议指出,要打好有效投资扩大硬仗。紧盯项目签约率,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升温;紧盯资金到位率,落实签约项目专人服务机制,加快把签约项目变成注册项目;紧盯项目开工率,推动开工提速;紧盯项目投资率,加强投资进度调度;紧盯项目竣工率,强化预警预判。

要强化精准施策,加强服务、融资、政策等支持,推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政务服务跟着企业走、跟着项目走。

会议明确,各区要根据发展实际,破解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打好区级经济发展硬仗。

■ 从为城市“修桥铺路”迈向为创新“修桥铺路”

武汉拥有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山水优势,因此要注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经济形态,加快提升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会议提出,要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创新提能。东湖高新区要发挥自主创新示范火车头作用,加快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湖北实验室—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各区、开发区、功能区要发挥自主创新生力军作用,因地制宜建设创新楼宇、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各市直部门、各平台企业要发挥自主创新助推作用,特别是平台企业要志存高远、对标一流,从为城市“修桥铺路”迈向为创新“修桥铺路”。

■ 大力培育头部企业、打造现代园区、提升集群水平、培育知名品牌

提升经济创新力竞争力,还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头部企业,要做到中小企业重点抓专精特新,大型企业重点抓总部经济,新经济企业重点抓创新产品,提升武汉企业的行业显示度、创新引领度、市场集中度。

大力打造现代园区,就要推动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培育更多知名度高、产出率高的千亿园区。紧扣“965”产业体系,完善一链一图、一链一表、一链一库、一链一策,大力提升集群水平。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培育知名品牌。

■ 构筑高能级平台,加快城市能级品质提升

会议提出,加快城市能级品质提升,要在构筑高能级平台上下功夫,抓好高能级要素交易平台和高水平总部经济承载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对外开放口岸功能建设,巩固“货到汉口活”,强化“货经汉口活”,拓展“数经汉口活”。

要在推进高标准建设上下功夫,精益求精打造亮点区块,精雕细琢建设精致街区,传承文脉推进城市更新,科学规划建设韧性城市,以高水平市政设施奠基城市长远发展。同时,在打造高品质市容环境上下功夫,下足“绣花”功夫,深入推进“七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两创一管”水平。

同时,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提标,提升绿色生态颜值,放大绿色低碳价值,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为契机,加快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会议还提出,要加快“一主引领”提速,强化“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理念,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大通道、首批十大示范工程,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破题开篇、成势见效。

■ 奔着市场主体的痛点去,奔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去

优化营商环境要奔着市场主体的痛点去,奔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去,以政府更加有为促进市场更加有效。会议明确,要注重营商环境优化、强市场主体,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

会议要求,各区各部门要把企业的痛当成自己的痛,在纾困助企上更加有为;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赋能,在政务服务上更加有为;及时清理企业不想要、执行难到位、落地无效果的政策,及时优化升级执行效果好、企业很期盼、含金量高的政策,在政策落实上更加有为。

■ 紧盯烦心事、日常事、邻里事,提高公共服务的“厚度”和“温度”

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会议指出,要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强城市治理,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盯市民“烦心事”补短板,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扩大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完成二次供水三年改造任务,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可感、可触、可持久的实惠。

紧盯市民“日常事”优服务,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医院、学校、商圈等周边出行品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中高端医疗、教育、健康、养老、文化等服务水平,加快15分钟生活圈、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中心城区10分钟和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厚度”和“温度”。

紧盯市民“邻里事”强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信息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推动民生服务“一码互联”、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

■ 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强风险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

会议强调,要切实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加强类金融机构规范管理;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风险,加大旅游景区、商场酒店餐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紧盯重点行业,加大危化品、交通运输、建设施工行业监管执法;提高应对强对流、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应急管理水平;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

要切实防范化解疫情防控领域风险,落实“人、物、环境”的常态化监测和重点场所防控,加快新冠疫苗接种,尽快建成人群免疫“隔离墙”。

要注重五大重点工作

■ 补短板弱项强复苏势头

狠抓支撑点、增长点、薄弱点,打好工业增长硬仗

聚焦消费供给扩容、消费意愿挖潜、消费环境改善,打好消费提振硬仗

聚焦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资率、项目竣工率,打好有效投资扩大硬仗

抓好区级经济这个关键,打好区级经济发展硬仗,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经济形态

加快科技创新提能

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能级品质提升

绿色发展提标

“一主引领”提速

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 优化营商环境强市场主体

以政府更有为促进市场更有效

在纾困助企、政务服务、政策落实上积极作为

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

■ 保障改善民生强城市治理

紧盯市民“烦心事”补短板

“日常事”优服务

“邻里事”强治理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统筹发展和安全强风险治理

切实防范化解经济金融、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领域风险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