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居社区在“共享客厅”举办活动弘扬五四精神
4月29日下午,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17栋“和乐楼栋”的“共享客厅”里,居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纪念活动弘扬五四精神。
同一天,青山镇街道船厂社区的老人为迎接“五一”,相约社区同舟文化长廊下,开展一场象棋大赛……
“青山区全域推广‘青和居经验’,各社区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聚民力,凝民心,将居民们拧成一股基层治理最得力的力量,共同缔造美好家园。”青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长江日报记者近日在青山区探访发现,“青和居经验”不仅在不断丰富和升级,还已走出青和居,在青山遍地开花。
青和居社区车棚车辆有序停放
每个楼栋都有居民“议事厅”
橙色的剪影画围满四周,居民们的志愿服务照片装点着墙壁,走进青和居“和谐楼栋”,新颖的装修引人驻足。2022年开始,社区将19个楼栋入户大厅进行了改造,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共享客厅”。
“‘共享客厅’也是居民们的‘议事厅’。”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美丽介绍,社区老人大多喜欢聚集在楼栋一层的大厅聊天,一次社区“居民议事会”上,有居民提出对大厅进行改造。几番讨论,最终确定把19个楼栋大厅改造成“共享客厅”,方便居民歇脚、聊天、议事。
“‘共享客厅’极大地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张美丽说。
“杂物勿往楼道放,生命通道有保障”“高空抛物是陋习,违法行为害自己”……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正是青和居社区诞生在“共享客厅”的第一份“楼栋微公约”。
“楼栋微公约”挂在“共享客厅”的显眼处,成为居民们自觉遵守的文明公约。
“‘共享客厅’的打造是对‘青和居经验’的再丰富、再升级。”青山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和居经验’要不断丰富完善,提档升级,才能葆有长久的生命力。”
青和居社区在“天天敲门组”的基础上升级了“119”小分队,即每个楼栋1名网格员、1个下沉单位、9名居民骨干,组建成各楼栋的“119自治小分队”,队员排班,姓名与联系方式在楼栋里公示,方便协助处理居民急难事。
“‘119小分队’非常给力,有呼必应,几乎随叫随到。”76岁的李金焱老人说。
居民实事各方争着办
从青和居社区东区大门进入,远望可见一处白色拱顶建筑,像连绵起伏的波浪,这是由社区下沉单位湖北省委国安办修建的智能电动自行车车棚。
据统计,青和居6100多居民,有1300多辆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少,一直是困扰社区的难题。
2022年,省委国安办开展下基层活动,家住西区一栋的居民陈立群反映:“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车棚不够用。”
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社区在楼栋入口处设立了U形桩。但也导致停车棚紧张,一些电动自行车找不到停车位,就随意停放,既影响出行也不安全。
深入调研后,省委国安办决定,支持青和居社区在东区、西区各新建一个电动自行车停车棚。
车棚建在哪?如何建?建设启动前,省委国安办和社区多次征求居民意见。“质量好一点、最好能充电、距楼栋近一些……”合理建议在建设过程中纷纷实现。
建车棚要使用产权单位的停车位,而停车位是产权单位的资产。以前,为了建设停车棚,只占用5个停车位,社区软磨硬泡两三个月,才得到产权单位的同意。但这次建设的大型停车棚,一次就要占用十多个车位,这可难倒了社区。
社区下沉单位武汉市检察院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与产权单位的协调工作。他们多次上门做工作,说明电动自行车对小区居民的重要性。产权单位被他们的真诚打动,同意了停车棚的建设。建设过程中,市检察院下沉党员还时刻关注建设进展,监督建设质量。
“每一年,我们都要在居民间摸底,列出实事清单,由辖区单位、下沉单位等社会力量自愿认领,让他们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张美丽说,辖区单位、下沉单位常常争着抢着为“实事清单”埋单。
据了解,“共享客厅”也是由青山区委组织部等下沉单位共建而成。
在青山打造一片“青和居”
新沟桥街道蒋家墩社区挂着一份“民情地图”:辖区住户被标上各种颜色,红色、粉色、橙色、黄色……
“这是我们学习青和居‘天天敲门组’敲出来的,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居民的属性,比如紫色代表的高龄空巢户,橙色代表的社区志愿者……”蒋家墩社区一位负责人介绍,“有了这份‘民情地图’,我们社区的工作就仿佛有了‘指南针’。”
青山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山区全面推广“青和居经验”,每个街道选定一个社区作为重点突破的目标。“‘青和居经验’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服务。我们鼓励各个社区像青和居一样,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载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周四便民日”是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开展的特色便民活动。每逢周四,社区里各怀技艺的居民,理发的、电器维修的、疏通管道的……他们自觉走到一起,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务服务。
这是绿景苑社区学习“青和居经验”创新服务载体的成果。通过“敲门行动”,社区摸清了辖区居民的各自特长、技能,最开始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服务活动。渐渐地,这些人养成了习惯,每周四就成为他们的服务活动日。
冶金街道现代花园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双职工占比高,有儿童的家庭多达800多户。学校实施“双减”政策后,孩子们放学后的去处成为家长的关切事。社区学习青和居,开设“四点半学校”,为课后托管兜底。
青山镇街道船厂社区,借鉴青和居“好样的工作队”经验,创新打造“80后”幸福家志愿服务品牌,组织辖区党员结对辖区60多位高龄老人,开展“一对一”服务;钢花村街道南苑社区汲取青和居“红色物业”经验,大力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物业管理费后,物业管理费的收取比率不降反升……
一个青和居正逐渐裂变一群“青和居”、一片“青和居”。
编辑: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