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潭记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1-04-10 15:26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从汉口北开往径河的轨道交通1号线,停在了码头潭。走出站台,短短几分钟,你就可以把自己放到一片静谧的山林和一片绿得发亮的湖水边。

对于每天不一样的武汉来说,码头潭既是历史遗存又是新生事物,简洁明快的山水间,郊野的风和都市的风同时拂过,新鲜感和陌生感如影随形。只是,现在的码头潭既没有码头也没有潭,那好,那就让时间后退五百年吧——如果可以的话,那雾中的码头和山下的深潭,是不是就可以给我们带来久远的桨声?如果能让时间继续后退,退回到三千年乃至四千年前呢?更原始的云梦古泽生态,以及更久远的农耕渔猎图像,是不是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时间是不会后退的,历史的现场也不可能还原。所以,我只能相信眼前。

眼前的码头潭曾是云梦古泽中的一片绿洲,是绿洲上的一个原始村落。斗转星移,原始村落不知去向,码头潭从此悄无声息。因此,古老的码头潭文化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被见证,这就注定了它的萌芽、兴起、繁盛、衰落、掩埋乃至被发掘的过程,其实就是鲜活的文明与没落的文明在不断更替、错过之后又偶然相遇的过程。

此刻,我只知道,眼前的码头潭已经不再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已经脱胎换骨,集地铁站、公园和文化遗址于一身,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处重新划出了属于自己的专用识别区。时光仿佛是在一叶扁舟和一列轻轨的交替中,完成了四千年的穿越。

码头潭曾有多个名字,但使用频率最高、时间最长的还是“马投潭”。1984年,在东西湖马投潭村的一个土墩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的废墟,这就是马投潭文化遗址。它兴衰于屈家岭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在这片被岁月掩埋的废墟上,先民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以及鹿角、野牛牙等动物遗骨。这些出土的文物至少可以证明,四千年前的东西湖绝非洪荒之地,这里不仅有着湖山相拥、丛林密布、绿洲蜿蜒的原始风貌,还点燃过精致而又灿烂的文明火种。

2004年前,马投潭村仍有157户人家。但几年后,以农业为基础的马投潭村已彻底消失,被新一轮沧海桑田的进程替换。2013年,马投潭正式更名为码头潭,因为,清康熙年间这里曾有过码头潭渡口,走水路可直达柏泉。虽然今天水路已无迹可循,但围绕“马投潭”所产生的民间传说却仍在口口相传。这些传说似乎都在表明,马投潭斑驳的文化光环仍在不经意地闪耀,其远去的背影仍为后世流连。如今,三店农场和马投潭村都已成为往事,取而代之的则是径河街道和码头潭遗址公园绵亘于天地之间。从西侧划过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耸峙于东侧的五环体育中心场馆,将所有陈旧的画面逐一清场。金山大道和临空港大道这两条簇新的交通动脉,正在编织着一个新时代的经纬。一梦醒来,仿佛天际线已被重新设计,码头潭的变迁充满了科幻感。

码头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38公顷,这是继盘龙城之后的第二座武汉古文化遗址公园。凭高视下,整个公园如莲绽开。它以延绵的山体为花柄,以清澈的湖塘为花萼,以幽潭静思等多个功能区为花瓣,以时光花圃等多处景点为花蕊,形成了“一轴、一环、六区、十二景”的景观架构。这算得上是现代文明给予古代文明的最高礼遇吧?

码头潭公园是一篇集生态、文化和民生工程于一体的大文章。这篇大文章的主体结构依然是山水。马头山不高,却因为有湖水衬托,有树木哄抬,数百米的土墩便拥有了跌宕起伏的气势。隔湖相望,山林隐隐,碧桃、晚樱、海棠、合欢、乌桕参差罗列,将四季的演变巧妙地浓缩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山脚,除了南边的马投湖和西边的荷塘,还有北边的湿地和东边的溪沟。公园内,有水之处就必有柳丝垂曳,蒲苇轻摇,千屈菜捧着碎花随风招展。码头潭的山水文章从容恬淡,穿行其中,总有梦里老家的亲切。

这篇大文章的细节无疑是草木。码头潭公园的草木文章格外生动,该小题大做就小题大做,该借题发挥就借题发挥。冬有蜡梅和红梅点缀斜坡,春有樱花和玉兰用妩媚的辞藻为季节造句。接着,海棠、鸢尾、杜鹃和月见草相继登场,把姹紫嫣红的诗篇写满了湖畔和山坡。码头潭公园不缺文采与灵气,当硫华菊和波斯菊描绘的情景被夏天悉数采用时,合欢和紫薇又怎能寂寞呢?她们一边酝酿情绪,一边伺机而动,等阳光灼热时就一吐芳华,把寄给冬天的情书从平地一直写到坡顶,从初夏一直写到暮秋,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们落地生根后的归宿感。

这篇大文章也不缺少古典情怀。2019年国庆节前夕,一条长450米的仿明清古街拔地而起,沿马头山脊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形带楚风,神含吴韵,气衔云梦,让古与今的对话显得隆重而又亲切。码头潭从此便拥有了多变的脸谱和多姿的心境。此刻,仿古街已作为文创商旅中心和楚文化体验中心向市民免费开放。你只要站在簇新的魁星楼上,就可以获得观看整个公园、马投湖以及五环体育中心的最佳视角。在这种近乎“上帝的视角”下,你可以尽情阅览大武汉西郊简约的山水细节和繁复的都市意象。

回眸处,久远的码头、深潭和桨声虽已成绝响,但光阴流动的节奏,正随着轻轨列车在水边的往返而变得更有弹性和张力。(何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