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起草背景
充电和换电都是电动汽车的补能方式,各有其适用领域和消费群体。换电模式是通过集中式充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并在站内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电池更换的补电方式,具有补能速度快、降低购车成本、消除里程焦虑、解决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难、缓解电网压力等方面的优势,对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培育应用环境、带动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换电模式创新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5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申报工作。经形式审查、初评、视频答辩等环节,我市于2021年10月底,正式被工信部评选为8个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综合应用类城市之一。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全市累计推广换电新能源汽车18000辆,建成换电站100座(按单车道计算)。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和运营保障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换电技术方案和绿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及生态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汽车能源供给的新基建模式。
三、重点任务
一是布局建设换电基础设施。按照集约节约原则,充分利用好现有加油、加气、充电等站点资源,围绕产业主导区和交通枢纽完善换电站布局。
二是打造换电模式运营场景。聚焦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商用车等领域,力争到2022年底,累计推广各类换电新能源汽车7000辆;到2023年底,累计推广各类换电新能源汽车18000辆;拓展公交、市政、公务、港口、物流等换电场景。
三是实施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推动汽车企业、电池企业、能源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电池银行”,实施车电分离商业模式。鼓励换电模式汽车信贷及保险创新,开展裸车(不含电池)消费信贷业务,开发换电车辆专属保险。
四是加强创新研发推进技术迭代。支持企业加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投入,实现各类换电设施自动化、数字化、网联化,配合削峰填谷、分时充电和双向充放电技术,协助城市电网实现峰谷平衡。
五是建立和完善换电产业链。构建换电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支持组建换电产业联盟。充分利用中碳登系统落户武汉的契机,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汉集聚。鼓励发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开展换电装备技术的本地产业化工作。大力推进换电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统筹领导,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指挥部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换电站选址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挂图作战。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对投放推荐目录内车型的出租车、网约车重点领域示范应用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出租车更新换电车辆奖励新增换电出租车营运指标。对使用本地设备的换电站按设备实际投资额给予奖励。
三是做好监督管理。强化试点参与企业的主体责任,保障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依托市级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加强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运行监测,建立健全换电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制度,筑牢安全防线。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换电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进一步优化程序、流程,为购买、使用换电新能源汽车的用户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单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