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央广网:法治暖基层 武汉故事里的治理温度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日期:2025-11-27 09:49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提及武汉,“英雄城”的基因便如长江之水般奔涌而来。黄鹤楼飞檐下,千年文脉轻吟;江汉关钟声里,百年沧桑回响;长江大桥车流中,时代浪潮奔涌;光谷实验室灯盏下,创新星火正炽。这座城从不缺英雄史诗,更在岁月的淘洗中,将“英雄气”酿成了基层治理的“法治甜酿”,浸在社区调解室的茶盏中,融在街巷普法的笑谈里。

近日,跟随司法部“2025年法治乡村基层行”暨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主题采访团的脚步,央广网记者走进湖北省武汉市的青砖黛瓦与现代楼宇间。这里的法治故事没有惊涛拍岸的壮阔,却藏在颜女士为父急办身份证时的温暖援手、俊俊扶单车时重新扬起的眉梢、李师傅逛公园顺道学法的会心一笑里。它是居民办事时多省的那几步路,是社矫对象重燃希望的眼神,是邻里握手时松了的眉头——法治如何融入日常?武汉用最鲜活的基层实践,写就了一份带着烟火气的答案。

法治服务站,建在群众“急需处”

去年9月,青山区青和居社区颜女士攥着父亲的病历本急得直掉泪:83岁老人突发重病需转院,身份证却遗失了。“要是跑派出所,转院就耽误了!”她抱着试试看冲进社区“平安超市”。值班民警扛起设备:“走,我们去医院上门办!”

这个像“便民杂货铺”的“平安超市”,是武汉法治阵地下沉的缩影。在左侧自助终端能补领身份证、查企业信用,右侧“顺顺吧”调解室律师正帮居民审租房合同,角落普法区老人们围看“高空抛物法律责任”展板。自2024年启用,“平安超市”整合894项高频服务,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0余件。“以前跑三四地,现在家门口‘一站式’搞定。”社区副书记张美丽说。

在江汉区,“平安超市”成了社矫对象重启人生的舞台。2024年冬天,社矫对象俊俊第一次扶共享单车时冻得手通红:“犯过错的人,做这些有啥用?”路过的阿姨递来热水:“小伙子辛苦了,街道多亏你们!”他突然觉得“自己能为城市做点事”。如今,江汉区“新启航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吸引1500余人次参与,一年扶正2万多辆单车。专用APP里跳动的数字,慢慢焐热了他们自卑的心。

东西湖区慈惠街的刀把塘,则把法治阵地“种”进生态治理。从前这里是居民绕道走的“心头病”:黑臭水体飘垃圾,违建牛棚挤占空间。2024年,鸦渡社区挨家挨户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没强拆没冲突,30年违建陆续拆除;清淤、修步道后,刀把塘变身生态公园。今年五一“垂钓节”上,志愿者在岸边挂横幅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手册:“家长监护责任写得明白,可别让孩子靠近水边。”居民李师傅笑:“逛公园能学法,这样的阵地接地气!”

武汉的法治阵地从不是固定场馆,而是延伸到办事窗口、社矫现场、生态角落。目前,全市已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135个、长廊855个、户外广告牌和电子屏1.6万余个,社区街道全覆盖,52个阵地获国家或省级示范点。这些散落的“法治节点”像毛细血管,让法治从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便利。

懂法的人,站在群众身边

“饶所长,您得帮我评评理!”2025年1月,青山区一户居民带着医院缴费单找到饶善云调解工作室。起因是檀某参加孙子幼儿园举行的亲子拔河比赛,因绳子断裂导致檀某右腿腓骨骨折,家属提出3.1万元赔偿金,幼儿园只认部分责任。

饶善云带着笔记本跑了三趟:查场地安全设施、翻病历确认伤情、坐工作室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甘风险条款说自愿参加文体活动要预判风险,但幼儿园器械有瑕疵,责任跑不了。”她转头对幼儿园法人说:“护理费没鉴定报告,闹到法院也难支持。”三次沟通后,双方达成18775元赔偿。“饶所长不是和稀泥,是用法律把账算明白。”汪某捏着调解书,心里踏实了。

这位让居民信服的“草根专家”,是青山区工人村司法所副所长饶善云,自学通过法考,扎根基层6年。她把调解室“搬”进楼栋:漏水吵架带防水师傅上门,租户解约拿合同讲违约,高空抛物砸玻璃能顶着压力找责任方。2025年以来调解纠纷20余起,成功率99%。“有事找小饶,心里踏实。”居民们说。

东西湖区朱磊则是居民口中的“能扛事法律明白人”。2025年1月,居民严建新敲门:“下水道堵得脏水往家漫!”朱磊蹲在下水道口一瞧便知:两家餐馆把含油厨余直排管道。他当天找老板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排污要达标,堵了家得赔还要整改。”又对接市政公司,3天清走油污、装好沉淀池。严建新拉着他的手:“你真是帮了大忙!”

还有84岁的“普法老顽童”吴传发。他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成唱段:“民法典要记牢,邻里和睦少烦恼;高空抛物不能搞,害人害己法不饶。”走街串巷唱,连幼儿园孩子都能哼两句。2025年以来,他组建的宣讲团开展10余场普法,居民说:“吴爹爹的慢板比讲道理好听,听得进、记得住。”

武汉的基层法治队伍,没有耀眼头衔,却有解决问题的实招。全市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法律明白人”11352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806户;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洪山率先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青山成立全省首家“党校+调解”学院。这些“懂法又懂民心”的人,让法治在群众心里生根。

众人拾柴,解基层烦心事

“这笔钱要不回,年都过不好!”2024年底,江汉区商户陈先生急得睡不着——合作方欠5万货款,催了半年没动静。派出所递来单子:“转到市场调解室,‘三所一庭+N’机制帮您。”

他半信半疑走进调解室:民警筛非警务矛盾,司法所调度资源,律所指导合同条款,法院线上指导司法确认。“合同写明支付时间,逾期就是违约。”律师分析,“打官司要诉讼费,还得等仨月,协商更划算。”两天后,对方分3期还款,首笔1.5万当天到账。“以前不知找谁,现在一个机制聚合力,省心!”陈先生送了锦旗。

这便是江汉区“三所一庭+N”机制:派出所、司法所、律所、法院联动,复杂问题拉行业协会等“N”方,形成全链条解纷。运行以来,矛盾排查量增30.2%,调处量增128%。“单打独斗变众人拾柴,矛盾化解又快又好。”居民点赞。

青和居社区“平安超市”也靠协同焕发活力:2名民警、2名辅警常驻,政法骨干轮值,居民需求“吹哨”,力量“报到”——老人不会用自助机,志愿者帮忙;企业要法律咨询,驻点律师对接;邻里吵架,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一起上门。2025年以来,“平安超市”通过协同解决跨部门问题3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兜底”。

武汉的法治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力量。全市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84家普法责任单位制定年度清单,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的大普法格局。民警、律师、志愿者不再各自为战,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互补。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合力,让群众遇事有人管、难题有人解。

把贴心事,做到心坎上

“现在儿子下班就回家做饭,不吵了!”青山区青宜居的代爹爹说起儿子小代的变化,眼角堆笑。从前小代失业沉迷饮酒,常因要钱与父争吵动手。代爹爹走进“顺顺吧”求助,驻点律师刘清刚没批评,反而问:“你以前在物业做过,想找类似工作吗?”

这句话戳中痛点。刘清刚联系物业推荐小代做保安,帮他分析:“稳定收入能减负担,也能找回自信。”如今小代按时上班,下班帮父亲做饭,父子关系缓和。“以前觉得法律管人,现在才知法律能帮人找回希望。”代爹爹说。

精准服务,在武汉基层处处可见。东西湖区刀把塘“垂钓节”上,志愿者总“瞄准”重点人群:见带孩子的家长,递《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手册:“监护责任写得明白,别让孩子单独靠近水边。”去年有家长看后主动装防护栏:“你们提醒得及时,安全和法律都得重视。”

江汉区社矫就业帮扶更细。一对夫妇中妻子肾衰竭无法工作,丈夫照顾妻子找工碰壁。帮扶基地没盲目推荐,结合丈夫体力优势,推荐他做某单车企业的运维,协调企业买社保解决看病报销。丈夫拿到首月工资给妻子买药时哽咽:“谢谢没放弃我,我一定好好干!”

青山区钢花村街郑玲莉,总事“精准捕捉”居民需求,针对老人多,开展“防诈骗”普法,用“保健品骗局”教识骗;针对流动人员,讲“租房合同”“劳动权益”;针对家长焦虑孩子教育,组织反“校园欺凌”情景剧。2025年以来调处纠纷15起,开展精准普法20余场。

武汉的法治服务,不做“大水漫灌”,只解“急难愁盼”。全市分层分类普法:针对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开展“金牌话平安”活动;针对困难群众组织“法援惠民生”行动;聚焦经营主体,江岸设“楼宇经济”法律工作站开展“法治体检”1980场,江汉办“‘典’亮楼宇”活动近百场,汉阳“蓝脚印送法”上门500余次。这种“对症下药”,让服务精准触达需求,民生答卷更实在。

编辑:宗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