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武汉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在楚望台遗址公园如期开展。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笃勤带领30组亲子家庭,登临武昌起义门古城墙,回望明代楚王朱桢与武昌城的故事,追溯百年前武昌起义历史故事,读懂武昌城1800年。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笃勤带领青少年登临武昌起义门古城墙。
一座高台
承载着明朝藩王的乡愁
楚望台遗址公园位于武昌老城片区,位于起义门左侧山岗,临近津水路。楚望台的由来,藏着明朝楚藩王朱桢与武昌的深厚联结。活动伊始,张笃勤带领亲子家庭登临楚望台遗址公园内的“封建亭”远眺武昌城,张笃勤将楚王朱桢与武昌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笃勤为青少年讲述楚王朱桢与武昌城的故事。
朱桢是朱元璋第六子,洪武三年(1370年)6岁时被封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17岁赴武昌就任。因时常思念南京的父母,他在楚王府东南的梅亭山筑台遥望故土南京,既寄寓思乡之情,也表达对父皇的恭敬,“楚望台”由此得名。台旁建有封建亭,亭内立有朱元璋册封楚王的御制碑,成为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奏准修筑武昌城,耗时十年精工营造,最终将其建成一座周长二十华里的大型城池。该城最显著的特点是“城中城”格局,核心为楚王城——即楚王朱桢的府邸,与外围武昌城城墙共同构成双重城防体系;武昌城城墙上共设9座城门,每一座都承载着武昌城独特的历史记忆。
汉阳门虽以“汉阳”命名,实则地处武昌城西,因隔江遥望汉阳得名;小东门又称忠孝门,印刻着传统伦理印记;而曾经的武圣胜门(北门)如今已难寻踪迹。张笃勤特别提到,清末为适配粤汉铁路建设,在武昌城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新增“通向湘门”,这座没有城楼的特殊城门,成为武昌近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早期见证。
楚望台遗址公园内的封建亭。
“楚望台最初并没有军事防御功能,后来与附近的中和门及周边军事设施结合起来,成为武昌城重要地理标志。”张笃勤说。
百年前
楚望台成为武昌起义的关键据点
如果说楚王朱桢和楚望台的故事是温情的,那清末的楚望台,则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的起义烽火时刻。清末的楚望台是规模庞大的军械库,储存着两万余支进口步枪及大量国产枪炮弹药,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关键地点。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笃勤为青少年讲述武昌起义历史故事。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熊秉坤率工程第八营士兵占领楚望台,推举吴兆麟为总指挥,这里遂成为起义临时大本营。起义军依托军械库补充装备,迎接城外部队入城,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次日成功占领武昌,原“中和门”也因此改名“起义门”。
张笃勤指出,武昌起义宣告清王朝在华中统治瓦解,引发全国反清风暴,为推翻清王朝、创建湖北军政府(开中国民主共和政权先声)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奠定基础,楚望台则成为这段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逛园赏景
品武昌古城往事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楚望台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如今的楚望台遗址公园,已成为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交融的公共空间。楚望台遗址公园工作人员袁丁介绍,园区内首义烽火雕塑、仿古风雨长廊、彩绘封建亭、石碑石刻与艺术书法错落分布,红枫、时令花卉点缀其间,游客在游览中既能触摸历史,也能欣赏园林之美,“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游客在逛公园时,就能读懂老武昌的故事”。
楚望台遗址公园内的红枫与古城墙同框。
光谷二小11岁的李心妍兴奋表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就住在武昌,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历史故事,实地感受比课本鲜活太多。站在楚望台,能想象到当时起义军的艰苦环境,也让我更懂这段历史的重量”。
2025年武汉“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主办,武汉市公园协会、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承办,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协办。今年还将走进东湖听涛景区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园。更多活动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江城林语”。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