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4-19 10:41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你会用什么声音来表达记忆中的长江?会画下何种线条来呈现长江印象?4月18日,一场跨学科艺术体验活动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音乐厅举行,意大利籍艺术家亚历山德拉·埃拉莫(Alessandra Eramo)以“河流之歌”为主题,带领25名武汉艺术爱好者以河流意象和各种声音为灵感,通过即兴发声、文字创作、绘画、月湖畔漫步等沉浸式艺术实践,共同探索长江的“生态记忆”与城市生活共生关系。

集体绘画展示

亚历山德拉·埃拉莫是一位身兼艺术家、表演者与歌手多重身份的创作者。她创作和表演的艺术作品《夜曲仪式》正在“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中展出。

共话长江印象

将生态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

跨学科艺术共创

此次是亚历山德拉·埃拉莫首次来到中国,在武汉的4天里,她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在武汉这座长江穿城而过的城市,古代和现代、自然和城市之间的对比持续且明显。此次艺术共创,我们希望通过声乐和绘画来探索这种对比。”亚历山德拉・埃拉莫说。

当天,《河流之歌》艺术家工作坊活动围绕长江的“生态记忆”展开探索。亚历山德拉·埃拉莫分享说,“生态记忆”指的是人类和环境共有的集体记忆——它并非个人独有,而是自然与生态系统通过大地、水流、空气等介质,在与人类的持续互动中传递与传承的记忆。

“我家附近有一条干涸的河,石头和蟋蟀发出轻柔的回声。一个冬日,奔流的河水又回来了,我与河水同歌,与它的流动合而为一。”亚历山德拉·埃拉莫带来一段录制于意大利南部家乡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她随身携带的记忆。她认为,河流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也是一个承载着故事和记忆的存在。她在活动中引导参与者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这些记忆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相关联。

当你想到长江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故事?“长江的浩瀚和宏大给予我们能量”“去江边大多是夕阳西下的傍晚,给我留下暖心和休闲的感觉”“一年四季,长江里总不缺游泳的人”“自小生活在江边,长江承载了我很多回忆和情感”……在文本创作环节,参与者纷纷分享自己关于长江的点滴记忆和故事。长江的风、江面的波纹、轮渡的鸣笛……每个故事都是记忆的片段,大家从这些片段中提取到每个人对于长江记忆的关键词,比如“变化”“力量”“情绪”“无尽”“浪漫”“珍宝”“生活”“滋养”等等。

共创“声画交响”

河流之歌唱响月湖畔

艺术家引导参与者在月湖畔闭眼感受自然声音。

25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将自己关于长江的关键词演绎成声音,想象成线条和形状。集体在长卷上绘画,创造一条符号的河流——画的每一个线条、符号都成为连续流动的一部分,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午后暖阳下,一场“声音漫步”在月湖之畔进行。大家手挽着手缓慢地、无声行走,深度倾听。身体成为声音的录音机,风声、水声、鸟语、虫鸣、柳枝摇曳等等被一一捕捉。“这次散步是一次感动的冥想,与湖水和城市景观的声音环境建立深层联系。”一位参与者说。

为探索多元艺术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激发不同艺术形式的互融共生,武汉美术馆携手琴台音乐厅,重磅推出《河流之歌》跨学科艺术体验活动,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绘画学院师生共赴艺术之约。当天下午,亚历山德拉·埃拉莫引导参与者化身“声画交响者”,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进行跨学科艺术共创成果展演。

参与者既是聆听者,也是表演者。艺术家特别设置“石头仪式”,将参与者与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同形状的小石头代表记忆碎片,承载着时间和回忆。一组人握着石头,缓慢穿行,唱着随动作和情感变化的声音;另一组人倾听、观察并想象声音景观,等待接收石头,在给予和倾听中传递记忆,如同河流奔向大海。

展演现场,百余名观众沉浸式感受河流与城市生活的交融共生,与艺术家一同探寻声音作为纽带串联个人、集体与自然的奥秘。在展演的尾声,全场人员共同参与即兴表演,共同演绎“河流的源头”“野性的奔流”“河流最终汇入大海”等关于长江不同流域的声音。

编辑:聂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