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总是最先醒来——绿油油的菠菜、鲜活的小龙虾、铿锵作响的肉砧板,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飘着刚出锅的面窝香……
这样的烟火气,正是彰显城市温度最生动的底色。从2023年起,湖北全省启动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为了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稳、拎得舒心,2025年还纳入省级民生实事。武汉市积极响应省级部署,以智慧升级改善市场环境、以业态融合优化消费体验,培育了6家省级示范市场,其中洪广市集、宝善市集等网红菜场受到央视报道。
今年全市计划再改造6家市场,现在一大半都已焕新升级。这些菜场究竟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变化呢?
菜场换新颜,购物体验大提升
菜场作为市民最常去的场所之一,干净整洁必不可少。
步入升级改造后的中百市集水果湖店,整洁有序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7米挑高的空间里,智能新风系统无声运转,保证室内空气清新;56个摊位拥有不同的装修风格,鲜肉区采用大理石台面配冷链柜,水果区装上了阶梯式展台,杂粮在亚克力容器旋转展示……该市场经理介绍,智慧化改造后客流增长40%,25—35岁顾客占比翻了一番。这座拥有20年历史的老菜场,重新焕发了新活力。
安全智慧也是示范型农贸市场的必备。清晨6时,美联生鲜市场检测员管爱桥将晏宝军摊位的油麦菜抽检结果录入系统,“阴性”结果随即显示在市场门口的电子大屏上。这里不仅能看检测报告,还能查实时菜价、整个市场交易情况和商户信用评级。智能溯源秤与电子显示屏已成标配,营业执照、菜品价格一目了然。“以前总担心缺斤少两,现在智能秤打票,扫码就能查来源,踏实多了!”正在买菜的张女士扬了扬手中的溯源小票。
在关南生鲜等市场,智能摄像头化身为全天候的“市场管家”。一旦发现地面有垃圾或违规占道经营,系统瞬间自动识别并实时预警,市场管理人员迅速响应并及时处置,保证市场内干净整洁、经营有序。
为确保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武汉市出台了升级改造工作方案,制定了17项管理制度,从食品安全监管到市场秩序维护,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些举措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进一步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复制经验。
便民又惠民,买菜多了新选择
价格实惠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本轮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在这方面下了“真功夫”。
关南生鲜市场开辟了特色公益摊位,附近村民自产的新鲜蔬果得以零租金在此销售,既丰富了市民餐桌,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绿色通道;美联生鲜市场则凭借“直采”模式,砍掉中间环节,新鲜蔬菜从田间直达摊位,价格更具竞争力。美联生鲜市场相关负责人坦言:“每年仅在蔬菜销售上,我们主动让利就接近10万元,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觉得很值得。”
在服务功能上,农贸市场也更加贴心。“买完菜还能顺便吃碗热干面、剪个头发,真是太方便了!”在中百仓储竹叶山店,刚理完发的陈阿姨悠闲地说。
如今,武汉多家农贸市场悄然变身一站式“邻里中心”,早餐铺飘出的香气、理发店的电动推子声、休息区里的谈笑声,让菜场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升级后的市场不仅提供新鲜食材,更成为社区居民的社交场所。早上7时,白领们可以在这里享用各类早餐;中午,附近的上班族能吃到现炒的盒饭、轻食的减脂餐;下午,带娃的宝妈们则在儿童游乐区小憩。
贴心的服务细节更让人暖心:小修小补、免费取冰、共享雨伞……从“菜篮子”到“生活圈”,这些农贸市场正聚合多元业态成长为社区生活综合体。
玩法花样多,菜场不只能买菜
如今的武汉菜场,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买菜的地方,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时兴业态。
“老板,刚买的小龙虾您帮我油焖一下。”在汉阳区鹦鹉大道的英鹉集市,刚下班的市民小张拎着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请摊主加工,“里面是菜市场,外面是可以加工的美食街,直接在这里解决晚餐。”
该集市是英鹉生鲜市场升级改造后新打造的业态。每到夜晚,来吃晚餐和夜宵的上班族络绎不绝,原本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菜场,如今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据统计,转型后的英鹉生鲜市场人流量增长了两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去处。
文化韵味同样为菜场注入灵魂。中百市集水果湖店内,“扬子江”等承载武汉记忆的老字号焕发光彩。未来,这里将举办武汉“十大名菜”烹饪教学活动,邀请专业厨师现场传授楚菜的烹饪方法。
武汉农贸市场的这场“焕新”,不仅是改造物理空间,更是更新城市公共服务。随着武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中百仓储竹叶山店菜场等2家菜场也将于9月底完工。武汉将探索更多“农贸市场+”的新模式,持续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助力。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