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一栋写字楼里,一群年轻人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每月,超过1000万条环境数据涌入武汉市三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藏科技公司)的系统。环境、气象、能耗、工业排放等数据经AI模型“解码”,可以“秒级”转化为精准的污染溯源报告、未来45天的空气质量预报图,甚至能直接锁定工业园区里偷排的“黑手”。这是三藏科技公司的日常。
“‘三藏’二字藏着初心——科技向善。”三藏科技公司创始人童甫表示,公司希望像玄奘一样深入环保“无人区”,为子孙后代谋一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真经”。
据介绍,2019年正式运营以来,三藏科技公司的“独门绝技”是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不同品牌的环保监测设备、不同格式的原始数据,甚至卫星遥感的模糊图像,都能被算法“消化”。它像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官”,将红外光谱、空气质量、气象观测、企业能耗等数据统一译成AI能懂的“普通话”。
“通过AI工具和数据链,我们能像侦探般快速锁定污染源头。”童甫说,在多个化工园区,曾让执法人员头疼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如今有了“智能追踪器”。
长江日报记者在“‘天空地’一体化大气智慧监测和溯源防控系统”可视化平台上看到,在西南某城市区域,来自天、空、地的庞杂数据变成清晰的污染扩散路径图,其精度可达“米级”,很快就能锁定排污企业,助力环境执法。
据悉,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这套系统连续16天精准预警,为成都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大运蓝”。如今,三藏科技公司的数字化系统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及“双碳”、气象、能源、绿色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应用,在钢铁厂追踪“碳足迹”,助力企业减碳,并与气象部门一道为新能源行业提供能源调度的数据支撑。湖北省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5年成长堪称“加速度”——年均增长率超过100%,还获得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选的杰出案例奖。
“环境、大气、化学、气象、数学、计算机……”童甫细数团队成员构成。这群人既是技术专家,又是跨界能手。他们当中超过六成是技术和研发人员,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接近四成,有人放弃大厂高薪,有人从海外名校归来。
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童甫和团队成员早已达成共识:“拥抱大模型带来的时代红利,将AI融入公司的发展理念。”
童甫向记者演示了“绿色脉络AI智能体”。输入“预测未来一周的空气质量”后,屏幕立刻跳出动态热力图;输入“帮我分析主要污染物成因和来源”后,瞬间计算出排放超标地点和传输路径。这个能听懂人话、会做决策的AI智能体正在重构环境治理逻辑。
在童甫的畅想中,这个AI智能体未来能穿透供应链全链条,实时追踪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碳足迹”;为园区绘制动态“污染—能耗—碳排”热力图,联动绿电调度填补缺口;让隐性污染无处遁形,驱动生产、物流与交易环节的降碳增效形成闭环。
童甫说:“风里藏着的、空气里飘着的本是无形之物,可一旦被数据‘攥住’脉络,未来便都是能称重、能流通的硬通货。”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