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04 10:17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8月2日上午10时,武汉图书馆新馆项目楼顶,巨大的银色金属底网紧密覆盖在檩条上,在烈日的直射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温度直逼50℃。

项目管理者夏露、武建辉、熊双桥三人,正在这片滚烫的“网格”上巡检。安全帽下,汗珠顺着晒得发红的脸颊滚落,他们的T恤早已被汗水彻底浸透,紧紧贴在工装上。

夏露和武建辉蹲下身,徒手触摸着滚烫的连接件,检查其紧固程度,同时仔细排查金属底网的密实度和平整度。熊双桥则在一旁用卷尺测量关键节点的间距。

武汉图书馆新馆,位于江汉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东北角,其标志性的波浪形屋顶自西南向东侧优雅跌落,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座未来感十足的“会呼吸的知识峡谷”。

项目用地面积4.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23万平方米,是一座文化综合体建筑,涵盖武汉图书馆、武汉方志馆、文化传播交流功能区及地下车库等相关配套设施,其中武汉图书馆为7.2万平方米。项目设计为地上10层、地下2层的单体建筑,由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负责项目管理、武汉建工集团施工。

今年4月,项目主体钢结构封顶后,幕墙、屋面工程成为目前的攻坚重点。特别是面积广阔的铝镁锰金属屋面施工,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业已完工的武汉图书馆新馆正加紧建设。

上午9时,记者跟随三名项目管理人员,从项目东南入口攀爬楼梯至七楼,再借助临时钢梯登上楼顶的屋面施工区,阳光直射,脸上和胳膊立刻感到火辣辣的刺痛。

“屋面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从金属檩条、底网到保温层、防水层、太阳能板,每道工序都要层层衔接。现在底网铺设完成了80%,即将开始铺设防火保温岩棉。”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项目经理夏露边走边介绍,话音未落,他和武汉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武建辉再次蹲下,仔细检查屋面施工质量细节。

夏露(中)、武建辉(右)、熊双桥(左)在参看施工图纸。

检查完屋面,三人下到六楼,穿过连接不同单体建筑的中庭空中走廊,又一口气爬上十楼。这里架设着一座悬空连廊天桥,距离地面近60米。站在天桥上,视野开阔,车流如织的宝丰路高架桥与后襄河公园尽收眼底,但毫无遮挡的阳光也更显酷烈。

“看,这就是设计的‘知识之窗’。”武汉鸿诚公司专业监理工程师熊双桥,指着正在安装的“书架”格栅立面基层立柱龙骨说,“立柱龙骨的垂直度、间距,锚板与角码的定位和焊缝长度都得分毫必争。”他边说边掏出随身携带的卷尺,确认几处关键点的数据无误后,紧绷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跟随三位现场管理人员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峡谷”中穿梭攀爬,从灼人的屋面到悬空的天桥,再到闷热的底层角落,一圈检查下来,记者看了眼时间:整整1小时18分钟。

“屋面和幕墙的曲面大、异形多,施工精度要求是毫米级的,必须现场盯控。”武建辉说话时,汗水顺着鬓角流下,“像今天这样算快的,有时在某个关键部位一盯就是大半天。”他介绍,项目目前共投入200多名工人,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与作业安全,项目部严格执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措施,上午十点半必须停工,下午三点半后复工。

夏露脱下工装,拍了拍湿透的T恤:“项目设计为建筑绿色三星级标准,采用多项节能降碳技术,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15%、降低建筑能耗20%、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等,并运用BIM技术进行复杂结构深化设计和数字化智慧平台管理,现已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预评价,列为武汉市智能建造和装配式示范项目。”

据了解,武汉图书馆新馆外立面将于年底完成“亮装”。

编辑:熊展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