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04 10:28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长江北岸,位于江岸区的汉口历史风貌区内,清水红砖与玻幕大厦错落相伴。街边,朵朵太阳伞点缀街区;院内,间间小剧场、工作室不断推陈出新。

3.35平方公里,从江汉路到黄浦大街,从京汉大道到沿江大道,177处文物、153处优秀历史建筑、62处特色里份在传承中迸发新动能。

从文化遗产的修旧如旧,到业态的文商旅流变,再到创新的要素聚拢,江岸演绎着新的进化:

坚持“留改拆建控”并举,统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城市更新、产业导入和文商旅融合发展等,在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利用,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

75米长小巷塑出新场景

城市更新从宏观进入“毛细血管”;咸安坊、延庆里、黎黄陂路等不断焕新登场;漫步族穿行21条街巷

汉口历史风貌区航拍一角。

延庆里,汉口胜利街和三阳路交界处,主巷全长75米,溜达一圈只需约10分钟。

钱晨在“City Walk(城市漫步)”的路上,偶然发现这片小小的历史建筑群。拱券门窗透着老汉口韵味,米白石砖路还留存着修缮的痕迹。

她逗留了近一个小时,仿佛发现了新的宝藏——

家居店里,手握木质的家居摆件,爱不释手;“A4X艺术中心”里,跟随艺术家画童Walson的作画,一起“旅行”;尝一杯“蛋酒拿铁”,品咖啡遇上老汉口的过早味道。

离开延庆里时,钱晨回首,让摄影镜头穿过里份天井,望见那头的摩天大楼,在夏日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老汉口,随时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江岸之光·行走课堂”追光先锋队队员沉浸式体验红色剧情游戏《烽火少年行》。他们穿梭在张自忠路、郝梦龄路、陈怀民路、胜利街,通过拍照扫描路牌,触发AR还原历史场景,与英雄跨时空“对话”。

江岸区打造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29处红色场馆。2024年,江岸区共吸引500万人次参观研学。

类似延庆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历史风貌区的“宝藏”已积攒百年。其中,江岸片面积、数量超过一半,造就了近代汉口“历史博物馆”。

2020年以来,从点、线、面三重维度,江岸区铺展“两轴引领、六片联动、亮点示范”的空间格局。

围绕中山大道文化旅游轴、沿江生态景观轴,黎黄陂路、青岛路等21条街巷展现特色风貌,八七历史博览区、三阳设计互联区、青岛路文化体验区等6个片区,一片一景。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巴公房子等50余处建筑完成保护修缮,已成为武汉文旅的“顶流”。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巴公房子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抚摸着雕花栏杆,漫步花砖地板,游客仿佛穿越了115年光阴。

咸安坊一期、二期接连亮相,已然成为集时尚购物、文化展览、主题餐饮于一体的消费街区。“五一”假期首日,咸安坊客流量7万人次,同比增长350%。

2024年,江岸区汉口历史风貌区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

江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延庆里为标志,老汉口的城市更新正从成片街区逐步进入“毛细血管”。“‘存表优里’,实现里份房屋和历史建筑成套独用、功能完善,推动老房子活化利用。”

街区商圈变身新顶流

保元里一秒入戏《保元风云》;老商场变身全国动漫品牌最多的秀场;30多个小型剧场带来沉浸体验

保元里打造了全国首个“日街夜演”主题街区。

晚上9时,夜幕下的大智街道保元里灯火通明。

李鑫匆匆走向一间老房子,与“书店老板”低语几句。看着“书店老板”起身出门,成功传递“情报”的李鑫兴奋不已。

散场后,李鑫向朋友分享这次“二刷”剧情的感受:“上次来玩的时候,结局和这次不一样,那位潜伏的茶馆伙计‘活’下来了……”

去年9月30日,保元里推出《保元风云》大型演出,成为全国首个“日街夜演”的主题街区:白天经营商业,晚上则化身沉浸式剧场。

街区即剧场,游客跟随心仪的人物角色在百年老房子里穿梭,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

长达12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包含130多个小戏点。“有人玩了8次,每一次都体验到不同的故事线。”《保元风云》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在武汉剧院,武演集团戏剧制作人、编剧李卓雨见过更“长情”的观众:将沉浸式音乐剧《灯塔》看了30多遍。

2022年11月,武汉剧院整体翻新,将仓库改造为沉浸式剧场,引入武汉首个沉浸式音乐剧《灯塔》。

踩在白沙铺成的地板上,演员在前方不到1米的地方深情对望。《灯塔》在武汉演出了300多场,收获良好口碑,仅靠门票收入就实现盈利。

去年11月,剧场拆除原装置全面改造。沉浸式音乐剧《火焰》开演,反响依然良好。

将闲置资产改成剧场、舞台的,不只是老剧院,还有老商场。

霍月月是一位热爱动漫的“00后”,她最放松的时刻就是装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走进江汉路“X118”,身边同好围绕。

“X118”的前身是一个老商场。运营者将这里改造成动漫空间,装上全国最好的“随舞(指跟随音乐随机舞蹈)”舞台,把电梯口优质摊位改造成免费化妆间。

两年内,这里成为全国动漫品牌最多的“秀场”,今年1—5月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

“老房子+文化”为啥成为一种“流量密码”?

脱口秀演员马光远给出自己的理解:沉浸文化,放松体验。

他比对了自己在全市开的多家剧场。“在老房子里看脱口秀的观众往往在开场前就会欢呼鼓掌;而开在商圈里的剧场,观众进入状态的节奏稍慢。”

“历史街区自带场域。”进入其中,游客不自觉会有时空穿越感,与现实的生存压力自然隔离,获得沉浸式体验。

“各种文化类新项目都愿意到汉口历史风貌区试水,还都过得不错。”

据江岸区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江岸区汉口历史风貌区内的小型剧场超过30个。老房子重塑新场景,探索出文商旅融合业态,吸引众多15岁—35岁的年轻人。

“科技+”萌发新经济

一栋老厂房改造,挤进几十家创意企业;公司会客区设在走廊上;天马行空的想法逐一变成现实

始建于1905年的平和打包厂旧址入驻了不少脱口秀、咖啡店等商业主体。

马光远的脱口秀剧场——“开饭喜剧”位于一元街道多牛世界时尚创意产业园一楼。120年前,这里是平和打包厂。

2018年开始,平和打包厂改造更新,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集聚各类文创、科创企业超百家。

武汉六条鱼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面向年轻人的垂钓装备品牌互联网企业。

办公区一派工业风,办公桌上、墙壁角落都放着鱼竿、鱼线、鱼漂等渔具新品,一幅“干倒六鱼”的彩色横幅显眼夺目。

公司仅有的3个房间中,2个被改成直播间全天候直播。会客区在哪里?在走廊上。

品牌创始人周骏说,多牛世界是公司员工集体投票选择的办公地点。“在老房子里研发新品,思维更自由,放得开。”

周骏说,六鱼是个特别“听劝”的品牌,听员工的、听用户的,谁对听谁的。凭借“听劝”心态,他们每月研发或改进一款新品,年营收超5000万元。六鱼没有被“干倒”,成长为渔具类头部品牌。

同一园区内,武汉造合科技有限公司有着400多平方米办公区,比刚来的时候大了一倍。

这家企业专事咖啡磨豆机的研发和制造,武汉办公室为研发中心。空间内一半用了厂房原墙,一半用了白色极简饰面。展示台上放置着一溜研磨机,个个小巧精致,单价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负责人刘勤毅几乎很少待在这里,忙着跑市场当“空中飞人”。如今,他们的产品六成销往国外。

年轻创业者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正在老房子里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陕西兵马俑景区,源于武汉创业者的一项项“黑科技”正落地生花。戴上VR设备即可乘坐“飞毯”飞越“秦始皇陵地宫”,风效和失重感叠加,体验感拉满。途经宝物库时,游客还能拿起“珍宝”把玩。

这部由武汉深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寻迹秦陵》XR项目,已于本月正式对外开放,日均千余名游客排队体验。

企业所在的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前身是武汉市无线电厂,目前已入驻文化创意和数字科技企业40余家。

闲置多年的百年老房子岳飞街1号,建设成为“惟楚荟”创新平台,落户建筑智慧运维、智能传感、光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3个创新中心。

2020年以来,汉口历史风貌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6.9万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科创平台40个,其中省级16个、国家级2个。

江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此为起点,汉版“硅巷”逐步前行上路,依托城市核心区存量空间资源,通过科创赋能实现产业升级与街区活化,形成“老房子+科创”“园区+科创”可持续发展路径。

未来,汉口历史风貌区叠加创新创业街区,着力发展数字文娱、创意设计、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回归都市,将“最好的空间留给科技创新”。

据了解,得益于城市转型发展和区域多维突破,“十四五”以来,江岸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中心城区前列。今年上半年,江岸区8个重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中心城区领先。

编辑:宗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