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的落地配套要再细化,本周必须拿出定制方案。”8月5日下午3时,武汉经开区投资促进局会议室里,一场持续两小时的招商项目分析会正在紧张进行,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张骥的声音带着沙哑却依然铿锵有力。这是他带领团队出差归来的第一项工作,争分夺秒,只为让优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在武汉经开区,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这支由“老兵”带队、敢打硬仗的“招商铁军”,正以“拼抢实”的作风,在产业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中国车谷”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张地图改了27版,一年1/3时间在路上
走进武汉经开区投资促进局,长江日报记者发现,不少工位常空着,电脑旁堆着3本磨破封皮的产业发展报告,墙上挂着泛黄的武汉经开区产业地图,红蓝标记密密麻麻——这不仅是张骥的“作战图”,更是整个招商团队多年深耕的见证。
“这张图我们改了27版。”团队成员吴霜指着地图上用荧光笔圈出的区域。长江日报记者凑近仔细观察,只见京港澳高速与沪蓉高速在此交会,长江黄金水道蜿蜒而过,东风本田、莲花跑车等主机厂用五角星标注,周边学校、医院、变电站等配套用不同符号清晰呈现。
张骥说,招商团队“一年1/3时间在路上”已是常态。从京津冀到长三角,再到大湾区,他们的行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这一次去长三角,团队48小时内辗转三地四家企业,重点攻坚一家汽车零部件项目。“招商就像打仗,必须比别人更快一步、更准一分。”
“硬招数”吸引德国企业落地武汉,还带来3家上游供应商
每次出击,招商团队都会进行封闭工作,深入研究目标企业,精心筹划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车谷邀请函”。
记者看到,“邀请函”里,将武汉优势凝练为三点:交通区位优势、专业人才优势、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在交通优势这一栏里,清晰地注明:从武汉经开区码头到上海码头,水运成本比公路低40%;京港澳高速货车日通行量超2万辆,出门就能上高速。
面对合肥、长沙、西安等城市在汽车产业链项目上的激烈竞争,招商团队坚持“供应链招商法”。“就像拆解一辆20万元的整车。”团队成员杨丹丹形象地比喻道。说着,她打开电脑里的产业链图谱:动力系统、车身内外饰、电子电器、底盘系统等模块被拆成200多个零部件集成,“每个部件背后都是我们的招商机会”。
2023年,某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因商务成本犹豫是否落户,招商团队连夜制作对比表:若将工厂设在武汉经开区,与主机厂直线距离缩短至5公里,年物流费用可省1200万元。“我们甚至帮企业算好,这笔钱够新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吴霜说,最终,该项目不仅落地,还引荐了3家上游供应商。
正是依靠这种专业、韧性和“链式”思维,让武汉经开区产业“朋友圈”不断壮大:威斯卡特、华培、氛围科技等多个产业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海尔、辂海、贝远等多个商贸类项目达成“当年签约、当年申报入库”;还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多次追加投资,深耕车谷。
“全生命周期”服务,半年引进60余个项目
“招商不仅是请进来,更要服务好。”在张骥看来,项目签约仅是起点,让企业扎根生长才是终极目标。为此,团队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从初次洽谈到签约落地,从建设投产到扩产增效,无论问题大小,都主动联合园区、部门疏通堵点。
团队还坚持“以会招商”“以商招商”,通过行业峰会、外籍人员迎新春等活动,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今年以来,已吸引数百名企业家、投资人走进武汉经开区,让“新朋友”安心来、“老朋友”放心留。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团队还时刻关注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学习行业最新资讯。“利用碎片时间充电,是成长的动力和洽谈的底气。”张骥说。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引进60余个招商项目,招商成效位居全市前列。
面对未来,这支招商团队目标清晰:聚焦汽车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以及智能座舱、线控底盘等高附加值环节,持续强化招商引领,要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为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熊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