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19 20:42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近日,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称“二航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喷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在国内首座岩洞储氢项目——湖北大冶岩洞氢储能系统的隧洞初期支护工程中成功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岩洞储氢工程在关键结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技术范本。

应用现场。通讯员金浪摄

作为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的核心工程,大冶岩洞储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岩洞地质体储氢项目,同时承担国家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与省级规模化储氢总站的双重职能。

由于储氢隧洞是高内压承载体,其支护结构需满足极高的强度、耐久性与抗渗性要求,二航局与武汉岩土所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性研发出兼具超高性能与快速凝结特性的薄层喷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配套施工技术。

应用现场。通讯员金浪摄

该技术一举攻克传统喷射混凝土初支结构“强度不足、耐久性欠佳、抗渗性薄弱”等痛点,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岩洞储氢产业的安全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保障施工精度与质量稳定性,项目团队同步开展了喷射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机械臂的现场应用探索,实现了“材料创新+装备升级”的协同突破,为该技术的规模化推广与产业化落地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此次应用是喷射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海工结构防护、既有建筑加固等场景之外的全新拓展,彰显了该技术在跨领域应用中的潜力。未来,这项技术将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延伸。

编辑:宗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