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20 08:17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在建筑地下基坑的方寸之间,一项绿色岩土技术正在加速演进:工期大幅缩短、成本显著降低、环保效益日益凸显……湖北道泽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泽设计院)创始人谢昭宇及其团队,正是这场变革的践行者之一。

近日,凭借让地下“钢筋铁骨”可循环利用的“装配式设计绿色基坑支护”技术,谢昭宇成功跻身第四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十强。

8月18日,谢昭宇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装配式基坑支护技术是一种绿色岩土技术,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要求。”

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博士学位的谢昭宇,是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岩土专家,谈到创业历程,他尤其感谢武汉的创新创业土壤。从创立之初,公司就持续获得资金、政策支持,特别是“楚材聚汉 共建支点”行动以来,扶持力度显著增强,公司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350余人。“这次大赛,让聚光灯照向我们,新的合作已在洽谈中。”

“搭积木”的绿色基坑 破解行业“三高”难题

基坑支护就是在建筑施工挖掘地下设施时,在基坑边缘搭建的“防护栏”或“支撑墙”。它可以由钢板、钢筋混凝土桩等材料组成,目的是防止坑壁土方坍塌,避免周边地面沉降。城市建筑中,基坑支护是关乎安全的重大工程。2024年,中国基坑支护市场规模已达2130亿元,而2025年,随着绿色建筑政策的深入推进,装配式基坑技术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长期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护是基坑工程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材料成本高、施工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三高”难题。为此,谢昭宇带领团队交出了三份亮眼的创新答卷。

“搭积木”的基坑支护:PC工法桩、HAT桩等预制构件,能像积木一样灵活拼接、随装随用,改变了混凝土需要漫长养护的旧模式。更重要的是,这些构件能循环利用,平均为项目降低成本30%,缩短工期40%。

会“思考”的基坑筋骨:轴力伺服系统结合智能监控,能动态调整支撑力度,主动对抗土体变形,让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三角之力”撑起空间自由:创新的斜桩撑技术,用稳固的三角结构替代传统内支撑,一下子解放了四成的地下空间,让土方开挖与主体施工得以同步进行。

“2025年是绿色基坑技术爆发的一年。”谢昭宇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降本增效,更要让每一寸基坑都符合低碳标准。”

 从专利布局到国标制定 构筑绿色基坑产业生态链

技术的真正价值,总要在实际项目中经受检验。葛店化工厂南区一地块修复项目,谢昭宇团队创新运用“PC桩联合基坑气膜”技术,成功克服了施工困难,全回收技术还为后期土地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工程提前5个月完工,节约开支2000万元。此外,在岱山医院基坑支护项目等众多工程中,团队的技术方案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既筑牢了施工安全防线,又实现了降本增效,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走进道泽设计院,70余项专利证书诉说着团队在创新路上的积累。谢昭宇坚信“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或主编了15部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5部已发布。这些标准将装配式、可回收、智能化的理念融入技术规范,为整个基坑支护行业的绿色转型铺设了坚实的制度轨道。

企业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把工程一线遇到的难题带回实验室钻研,再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我们有2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谢昭宇介绍。从材料供应、自主研发、定制化生产到工程应用,一条聚焦绿色基坑支护技术的特色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

如今的道泽设计院,不仅在武汉设立总部,还在多地设有办事处,预计2026年销售额将突破6000万元。而PC桩的应用,更是间接减少了50万吨碳排放。这些可循环的“钢筋铁骨”,正悄悄改变着中国基建的“地下格局”。

编辑:胡之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