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启动建设以来,武汉已建成61家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工作站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这些工作站已成为科技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织密创新一线的保护网络,扮演着基层知识产权“大管家”“加速器”“守护者”的重要角色。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展现各工作站一线服务与保障的生动实践。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知识产权保护始终与产业迭代同频共振。从2020年9月首个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工作站扎根,到2024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光谷创新企业协会新站启航,光谷陆续建立起12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构建起覆盖产业链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大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先行
2020年9月成立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工作站,是光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体系的起点。彼时生物医疗产业正处于规模化扩张期,该站通过“培训+诊断+维权”三维服务,推动联影医疗、艾米森等30余家企业构建专利壁垒。2024年,园区企业斩获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73件发明专利授权的背后,是工作站从专利导航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护航,为光谷生物医药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筑牢根基。
“保护工作站就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家。”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表示,“从专利布局到维权援助,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多领域站点支撑产业矩阵发力
2021至2023年间,随着光谷“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成型,6家细分领域工作站相继落地,形成覆盖数字经济、法律服务、互联网等领域的保护网络。
2021年4月设立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智权)工作站,以专业代理机构为依托,4年间将服务团队扩容至6人,配备执业律师与专利代理师,2024年开展10余场全市性培训,为800余家企业提供“申请—维权”全流程服务,成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标杆。
同期成立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团)工作站,聚焦商业秘密保护等前沿领域,2024年调解纠纷150余件,出具800多份维权公证书,其“公证+区块链”技术应用方案被纳入省级研讨案例。
2023年9月入驻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软件新城产业园)工作站,推动安天信息等企业斩获80多件发明专利,引入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实现数字经济领域“技术保护—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2023年11月成立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工作站,2024年开展40场培训覆盖3万人次,促成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其“知慧桥”平台成为技术转化的关键纽带。
这些站点分工协作,既强化了光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专利布局,又加速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规范发展,推动2024年光谷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量子技术与跨境领域前瞻保护
2024年10月,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工作站与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自贸片区长江国贸跨境电商)工作站的设立,标志着光谷知识产权保护进入“未来产业”赛道。
量子技术工作站聚焦量子精密测量等尖端领域,通过建立专利导航机制,助力科研团队在量子芯片等方向构建先发专利壁垒;跨境电商工作站则针对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供海外维权指引与预警服务,为光谷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双站的设立,不仅填补了湖北前沿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空白,更彰显了光谷在量子科技、跨境贸易等新赛道抢占先机的战略眼光。
“保护站就像创新生态的催化剂。”业内专家评价,“它们让创新要素流动更顺畅,让企业创新更有保障。”近日,光谷再添知识产权保护新力量,成功获批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湖北省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工作站、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工作站、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光谷创新企业协会)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将聚焦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培训、保护工作业务指导、维权援助和海外维权服务等,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提供专业且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助力健全光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家知识产权保护站的时空布局,恰是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随着站点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光谷将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