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字规划文本逐句推敲,127天沉湖边上创新突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院)总体规划所这支技术铁军,正以“工匠精神”书写着武汉城市规划的精彩篇章。
8月20日,蔡甸区桐湖办事处沉湖国际小镇建设现场,“折纸飞鸟”造型的永久会址屋面雏形已现,与现代湿地景观共生融合。
从宏伟蓝图到生动实践,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小镇的蝶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院)第二党支部书记、总体规划所所长林建伟心潮澎湃。
26昼夜攻坚 七万字里的极致匠心
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武汉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多规合一”改革以来武汉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该规划不仅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定位,更绘就了直至2035年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武汉正式迈入“后总规时代”,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关键转变。
今年1月2日,林建伟带领专班成员赶赴北京,开展报批前的最后攻坚。26天里,团队对七万余字的规划文本逐句推敲。前后方高效协同,制图与文本同步修改,他们经常熬夜至凌晨,快餐盒饭成为日常。
最终,团队圆满完成国家层面20多个单位的征求意见和方案修订。1月28日除夕,规划成果如期提交。规划师郭林回忆:“每一组数据、每一项表述,都有据可依、精准严谨。”
近年来,该所先后承担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武汉市战略规划,参与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武汉都市圈空间发展规划等省市重大规划任务,为区域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规划支撑。
127天 沉湖边的创新实践
沉湖湿地,是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泛水沼泽湿地,栖息着东方白鹳、黑鹳等多种国家级珍稀水禽。
如何利用规划来高水平规划好、保护好这块宝贵的湿地,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在沉湖周边实地考察时提出这一课题。
随后,林建伟带着团队来到沉湖走访调研,集思广益,开启127天的“沉湖行动”。他们跳出传统规划范式,将产业策划、招商推介、空间设计、运营管理融为一体,按照“规划+策划”模式,明确“四大项目+六个一”工作框架,推动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协同。
项目组成员陈华飞感触很深:“以前我们画图就行,现在得懂产业、跑招商、做协调,这是真正的全程服务!”
在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全力协调推动下,蔡甸区与武汉市城投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今年1月1日,沉湖国际小镇设计之都永久会址项目正式开工。目前,沉湖国际小镇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设计之都永久会址、湿地展创空间和如意巷等标志性建筑,将在今年11月的武汉设计双年展时正式亮相。
该项目也成为全市规划系统转型试点,探索了“全生命周期”实施路径,为武汉“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优势转化提供了实战范例。
学习赋能 从“绘图员”到“人民规划师”的蜕变
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指明方向。城市规划师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下一步该怎么做?
总体规划所为此邀请20余名知名专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谋划“武汉行动”。
在学习中碰撞,在研讨中升华。规划师乔亮亮说,听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何依的解读很受启发,从专家讲述中悟出:“城市更新,既需大气魄,也要小烟火。”
规划师郭林说,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子张给他的启发很大:规划师必须从“空间生产者”转向“城市运营者”。
副总规划师成钢表示,我们结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武汉超大城市实践相结合,研究谋划“武汉行动”,共同推动武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林建伟强调:“学习是提升队伍素质的根本路径。只有持续充电、开拓视野、积极创新,才能当好政府的智囊、城市的匠人、人民的规划师。”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