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焦香、弹脆口感……当都市人习惯了电烤箱烤制的标准面包时,在东西湖区柏泉茶园,土窑炉里升腾的烟火正刷新食客对乡村风味的认知。今年初,土生土长的柏泉人、“90后”广告人胡严飞回到家乡创业。由他设计并担当主理人的“茶烟起”咖啡馆自4月开业以来,凭借着“柴窑面包”和咖啡、茶园的特色组合,成为武汉乡村新的打卡点,最高单日售出1500余杯茶饮与数百份面包。
工作人员将装有面团的烤盘送入柴窑进行烤制。
“古法窑烤”乡村显身手
在柏泉茶园600亩茶田边,静立着一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极简白房。这座名为“茶烟起”的咖啡馆内,菜单上写着多种款式的面包名称:薄荷牛肉辣椒恰巴塔、麻辣黑椒香肠贝果、火龙果软欧……价格在23—38元。
“柴窑面包,简而言之就是不用烤箱,而是用窑炉烘烤出来的面包。在江、浙、沪一带的乡村,柴窑面包已经非常流行。”谈及为何想到在柏泉茶园制作柴窑面包,胡严飞坦言,柴窑面包严格来说不算新事物,但由于在市区不能烧柴烤制,柴窑面包本身具有一定稀缺性。“对都市人来说很新鲜,加上其出众的口感,刚好可以在乡村‘大显身手’,带动营收的能力强,经济收益好。”胡严飞说,这是他引入柴窑面包的主要原因。
“围绕茶园,刚好需要落地一些新业态和配套产业,才能为年轻市民提供更为放松的生活方式,多一些选择,让老茶园成为热门微度假目的地。”为此,胡严飞到全国各地考察土窑面包,并进行了完善的市场分析调研,了解土窑搭建和烤制技术。回到茶园,他主导筑起直径3米的传统柴窑,从恩施购回2000元/吨的荔枝木作为柴火,并组建了一个由5名“80后”“90后”员工组成的研发团队。“和我一样,大家都是外行入门,带着热爱自学钻研,跨界成为面包研发能手。”胡严飞自豪地说。
慢生活自然风“超预期”
开业四个多月来,“茶烟起”不俗的业绩证明了柴窑面包、咖啡、茶园组合得到了年轻群体的肯定。即便是工作日,客流依旧不息。
“刚从土窑里捧出的面包,表皮带着炭火吻过的焦香,轻轻一掰就簌簌掉渣,内里却软得像团云,麦香混着淡淡的烟火气,是城市面包房里尝不到的野趣。”8月14日,网友Nancy在品尝过面包后,感觉口感“超出预期”,在网络平台写下了这段评价。
“一闻到窑烤面包的麦香味,就感觉身心都放松了下来。”33岁的吴女士家住武昌,在闺密的推荐下上个周末到“茶烟起”打卡。“就是这种自然原始的香气,和等待手工揉制的面团变成面包的缓慢过程,平静而诗意,是一种对都市快节奏的良好治愈。”
“土窑烤制的面包有着独特的风味。”胡严飞解释,“土窑窑膛里的温度能飙到300℃~500℃,比常规电烤箱热得更猛,加上穹顶反射的循环热量,面包受热均匀,出炉时还带着柴火的余温,现烤现吃最地道。”
面对武汉乡村逐渐增多的柴窑面包,这个“乡村潮品”会不会陷入同质化内卷?胡严飞表示,“突围”密码是要把独有优势做深做透。因此,他率领团队不断丰富产品业态,尤其注重客人的体验感。
“我们希望通过‘咖啡+土窑面包+采茶体验’的创新组合,让游客感受田园生活,寻找内心宁静,唤起市民对乡村慢生活的美好向往。”望着窗外的茶田,胡严飞说。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