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26 08:29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深入挖掘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咸安坊巷子内潮店林立,深受年轻人喜爱。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从考古遗址的文明溯源到长江之畔的文旅热潮,从现象级演艺经济的崛起到城市精神的艺术传承,武汉正以多元路径激活文化基因,让长江文明的深厚底蕴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溯源长江文明

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3500年前的古人,竟能造出如此精美的器物!” 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游客们围着镇馆之宝“带鋬觚形器”,发出阵阵惊叹。居于长江中游的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今年4月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暑期更迎来旅游热潮,成为亲子研学、文化探秘的热门目的地。

8月中旬,来自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滨湖社区暑期托管班走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孩子们通过AR技术“触摸”三千年前的夯土城墙,参与文物修复模拟游戏,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书本上的历史‘活’起来了!” 学生肖坤廷兴奋地说,“我要好好学习家乡历史,把盘龙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长江之畔,文化活力不止于考古遗址。夏夜的长江江面,11艘游轮霓虹闪烁,LED大屏与两岸灯光秀联动,光影流转间,江景音乐交相辉映,美食香气弥漫,一场场“流动的盛宴”吸引着八方游客。从今年“五一”到8月底,“烟火武汉,遇见知音——2025武汉长江旅游季”系列活动持续4个月,以“长江”“知音”为核心IP,向世界递出武汉“山水形胜,烟火升腾”的名片,吸引了全国游客沿江打卡。最新数据显示,武汉稳坐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夜游长江”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

长江北岸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正在演绎着“保护中发展”的蝶变。有着百年历史的咸安坊,是中国现代城市生活的早期样本之一,青砖灰瓦间藏着老武汉的记忆。今年3月,网友博文和他的同事用9个小时在坊内打造出“武汉”文字打卡墙,如今这里已成网红地标,游客争相拍照留念。在保护建筑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咸安坊引入潮流市集、文创小店,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同比增长350%;暑假期间,巷子里人流如织,老建筑与新潮流碰撞出独特的城市韵味。

加强长江文明溯源、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近年来,武汉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等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让城市成为天然历史展厅。以文化为魂、经济为翼,武汉正让长江文明的开放融合之美,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激活文旅动能

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8月2日晚,刘宇宁演唱会在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举行,近8200名粉丝现场合唱。距离网球中心1.7公里的全季酒店迎来大批粉丝入住,酒店前台显示“今日满房”。该酒店总经理周琼说:“每逢光谷有演唱会,酒店入住率就会大幅增长。”

5月1日晚,武汉空港音乐广场仙人掌音乐节现场人头攒动。

今年暑期,武汉凭借丰富的文旅供给,跻身全国最热旅游目的地之列。看演唱会、坐空轨、逛景区,成为全国游客来汉的“标配”,周边酒店、民宿常现“一房难求”的景象。继王力宏、刘宇宁演出后,8月至12月,邓紫棋、陈小春、张震岳等歌手的顶级演唱会将轮番登场,10月底琴台音乐节也将盛大启幕,形成贯穿全年的文化消费热潮。

以“演艺经济”为支点,武汉正撬动城市能级提升,通过推动“演出+商业”“演出+旅游”创新融合,一场场演唱会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更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让城市“曝光量”与“美誉度”双提升。这座传承“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年文脉的音乐之城,正以密集的演艺活动、多元的业态融合,吸引着八方来客。

5月21日,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行,武汉向世界发出邀约。数据见证热度:上半年,武汉接待游客2.05亿人次,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1665.14亿元,同比增长8.1%。文旅市场“烟火气”持续升腾。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武汉持续发力。近年来,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投用,一批重大文旅活动成功举办,文旅市场加快恢复,文旅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作为国家级重点展会,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即将于9月12日—14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经过精心策划筹备,目前已进入筹备冲刺阶段。博览会同期,武汉市将整合全域特色文旅资源,推出“烟火武汉 缤纷璀璨——2025武汉金秋品质旅游季”系列活动,其中文旅IP城市大巡游拟在国庆中秋假期举办。届时,20台文旅IP花车、近千名演员组成的海内外表演团队,会通过集群式展演和分散式展陈吸引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往打卡,共赴文旅融合新场景。

传承“三大精神”

用艺展力量凝聚城市品格

当武汉杂技厅的灯光骤然亮起,熟悉的长江轮渡鸣笛声透过音响回荡在剧场,台下观众的呼吸瞬间与舞台节奏同频——暑假期间,由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大型原创抗疫题材杂技剧《英雄之城》在此震撼开演。舞台上,“女子车技”演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众志成城》篇章再现“夕阳爷爷”的温情场景;唯美的“绸吊”技艺,勾勒出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身影;“大跳板”腾空跃起,还原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快递小哥“钻圈”穿梭,复刻疫情期间“暖心速递”的日常……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用精湛杂技技艺,将武汉战疫的动人瞬间一一呈现。“音乐刚起,眼眶就热了!”现场观众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这场演出的独特力量:它以杂技艺术为载体,将大别山精神的坚韧、抗洪精神的无畏、抗疫精神的担当熔于一炉,既复刻了武汉抗疫的刻骨铭心,更让城市品格在艺术演绎中愈发鲜明。

红色地标,是“三大精神”的鲜活载体。8月24日,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内游人如织,高校大学生结伴追寻革命足迹,亲子家庭驻足聆听红色故事,不少游客还拿起手机录制讲解视频。今年6月,该纪念馆入选湖北“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这份名录从全省4800余处红色旅游资源中精选而来,涵盖重要会议旧址、战役遗址、先烈故居等,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核心阵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推出《大别御侮 抗日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等展览,举办多场社教活动,通过“展教融合”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三大精神”成为激励市民奋进的动力。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特质是武汉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三大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三大精神”的指引下,武汉正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在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长江文明的开放包容之美,成为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核心密码。

编辑:胡之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