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9-15 08:21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考察,充分肯定湖北武汉发展的崭新气象。

牢记嘱托,加压奋进。“十四五”以来,武汉经济实现了稳住基本盘、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变化,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时间拨回5年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论断,为武汉奋进“十四五”加足了底气。

作为经济大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知重负重、勇挑大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过去5年,武汉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每一次经济跃升,都在回应国家所需。

2021年,武汉GDP增长到17716.76亿元,位居全国第九,经济重回主赛道。

“十四五”期间,每当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总书记就亲临湖北武汉,为我们把脉定向。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对武汉作出重要要求。

2022年,武汉GDP达18866.43亿元,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2023年,武汉GDP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湖北武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北武汉发展赋予新的使命、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武汉GDP增速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城市首位。

今年上半年,武汉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上半年全市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武汉有着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业数量、超五成的财政收入、近六成的进出口额、近七成的科创资源。

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背后,记录着武汉担当使命责任的生动实践,见证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动力必须变革。

“十四五”期间,武汉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助力转型闯关,重塑“重镇”。

连续4年,武汉的“新春第一会”均聚焦科技创新。

2024年年初,武汉将市科技局改革重组为市科技创新局。名字变化虽小,意义却深远——意味着武汉将整合所有可用资源和力量,更加积极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看光电子信息产业,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应用智能平台,落地TCL华星产线。其AI识别生产流程速度,较人眼快5—10倍。武汉正将“光”与“智”培育成城市生长的底层能力,不断放大倍增效应。

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指挥调度中心实时更新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状态,每天5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巴士、物流车在车谷全域穿梭,服务超600万人次。这座“车轮上的城市”已悄然驶入智能化竞速的新赛场。

看生命健康领域,联影智融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能将患者的CT动态影像实时传输到操作屏幕上,医生远程控制机械臂就能实现亚毫米级的“穿针引线”。武汉大健康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华中10型”是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武汉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战略引擎,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再看北斗产业,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是全球最小的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可支持全球六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说:“武汉有望成为全球时空智能创新的策源地。”

从实际出发,武汉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实施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优势产业聚链成群。

“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好自己的本土大模型,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也能做出震惊世界的AI技术。”喊出这一豪言壮语的,是武汉“00后”企业家、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邴龙志。

在武汉,像邴龙志一样的有志青年不胜枚举。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

武汉数字经济跃升全国十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居中部城市之首。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3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武汉发展动力正加快转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去年11月,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点赞武汉科技创新“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

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要素资源投入驱动的发展老路走不通了,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十四五”期间,武汉全力推进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焕新之路越走越宽。

代表新动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势头强劲。

在硚口区,武汉首个人工智能培育产业园——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实现“开园即满园”,23家企业首批入驻;

在光谷,御风未来自主研发E40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成功完成33公里自主环飞。武汉低空经济领域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已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低空应用等全链条环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成为武汉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024年,武汉市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占比79.3%。

都市工业、实验室经济……也成为加快转型发展的“金钥匙”。

2021年起,湖北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起10个湖北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

九峰山实验室专攻化合物半导体,运营2年多已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在其周围聚集,总估值超过百亿元,全球产业合作伙伴已达570家;东湖实验室瞄准新能源船舶、智能船用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等领域,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回归都市中心的大幕正在拉开。武汉各中心城区加速发展都市工业,推进城市空间重塑、产业融合、要素聚集。

武昌沙湖畔的碳汇大厦内,72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汇聚;位于汉阳的光明中心写字楼内,聚集着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头部企业;洪山区的一家产业园里,重建20余层的高楼垂直厂房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楼通达”,一栋楼就是一条链。

更多资源“投资于人”。武汉已连续多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青年人才之家”遍布武汉,为年轻人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今年上半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八成毕业生选择民企。

武汉都市圈高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升至29%,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

转型不会停顿,创新永不止步。武汉将牢记殷殷嘱托、担当龙头责任,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浪潮中奋勇争先。

编辑:赖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