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的签约仪式现场
9月19日,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以下简称紫东太初4.0)及“紫东太初云”平台正式发布,28家企业现场签约成为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国产大模型产业化进程。
边看边识边思
“小初”长成大学生了
“‘科学大模型’必将成为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在主题演讲时表示,“科学大模型”正发展成为智能时代的科研重器,成为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超级大脑。
作为全国首批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的八家大模型之一,由东湖高新区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紫东太初大模型,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历经多次迭代。
“从被动分析到主动思考,这是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紫东太初4.0具备“边看、边识、边思”的认知能力,可主动融合多模态信息,通过自我推理或联动工具生成可解释的智能决策。
王金桥现场展示的一段视频显示:游客随意拍摄了一张巴公房子的照片,紫东太初4.0秒级反应,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和旅游攻略。他介绍,相比去年发布的3.0版本,紫东太初4.0具备细粒度多模态交互思考能力,能模仿人类交叉注意力机制,以关注、放大、旋转、定位等操作认知物理世界,推动模型从被动分析向主动思考实现根本转变,“这也意味着大模型能真正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紫东太初大模型取名“紫东太初”,寓意紫气东来、混沌初开。记者注意到,紫东太初大模型被形象地设计成一个身穿汉服的数字人“小初”,代表着紫东太初从算法到硬件、算力全栈国产化,全链条“中国造”。伴随着不断迭代升级,“小初”也从最初的小女孩形象演变为少女。“现在能自主思考,相当于大学生的水平,未来还将继续迭代,达到博士生、专家级水平。” 王金桥说。
据介绍,紫东太初4.0已在多模态理解、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上对标国际先进模型,在带图推理、复杂多模态任务和工具调用方面实现超越,并率先实现180分钟长视频的秒级理解和精准应答。
紫东太初已应用场景超百个
“骨科嫦娥”管理数万种器械与耗材
论坛同步发布“紫东太初云”平台,该平台涵盖算力服务、大模型训练、应用开发与具身智能四大核心板块,旨在为企业提供从底层算力、平台服务到实际场景应用的全链路支持。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家俊介绍,“紫东太初云”将深入赋能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关键领域,打造一批高质量标杆案例,协同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大模型产业化落地。院长助理、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进一步阐释:“通过这个一站式平台,即使是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工程人员,也可完成数据标注、模型选择、训练微调等一系列流程。”
距离会场不远的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厅内,多项应用实例得以展示:与华工科技合作的高精度激光焊接技术,使焊缝识别效率提升50%;与九州通共建的“骨科嫦娥”智慧服务平台,可自动识别并管理数万种医疗骨科器械与耗材。目前,以紫东太初大模型为基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构建超过60个垂直领域模型,赋能超百个实际业务场景。
今年3月,紫东太初大模型全国运营总部正式落户光谷。刘昊透露,公司将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制造与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标杆案例,2025年有望实现亿元营收。
活动现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市气象台合作成立“AI+气象”创新工作室,并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共建“职业教育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共28家企业签约成为“紫东太初”生态合作伙伴,覆盖算力芯片、具身智能、数据智能及行业应用等多方面。
王金桥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陡峭攀升阶段,全球竞争聚焦于人才、算法与算力。必须通过系统化、有组织的集团作战——包括算力调度、模型研发、推理优化与应用落地,实现持续迭代与系统级创新。”
编辑: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