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995.81万台次车辆来往武汉,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沪港游客飞到江城,游东湖、品热干面;还有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搭乘从武汉出发的中欧班列走向世界……10月14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聚焦武汉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发布会上,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表示,这一蓬勃态势,证明着武汉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全国第四,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
今年“十一”假期,武汉高速闸口通行车辆日均124.48万台次,日均同比增长0.88%,再创新高。
“高速越修越多,越修越好,开车出游方便得很。”家住硚口的刘先生说。8天假期,他带领全家从武汉出发,先去监利喝早酒,再去荆州方特乐园,游玩宜昌后,经京山、孝感回到武汉。“高速很快,别看我们玩的地方多,但每天开车就两三个小时,玩玩停停,惬意得很。”
“十四五”期间,武汉实施高速公路三年攻坚,全市高速公路项目开工13个、建成武大、武阳、硚孝高速、武松、武天、四环线、京港澳改扩建湖北北段、绕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8个项目。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
高速线网四通八达,航空线网也同步加密升级,为区域旅游与经济往来注入新动能。随着“汉沪”“汉港”航空快线频次大幅提升,已达“十三五”末的9倍,其中“汉沪快线”每日17~18班、“汉港快线”每周16班,越来越多上海、香港游客选择来武汉旅游。
立体交通网络搭建不仅热了“武汉游”,同时更促进了跨区域的经济往来,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发布会上,市委外办介绍,5年来,武汉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举办多场国际交流活动,吸引全球要素资源汇聚,进一步提升了武汉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水平。
“武汉造”通达全球,国际运输通道增至128条
长江北岸,阳逻港集装箱码头的龙门吊正忙碌装卸。9月12日,装载“湖北造”储能柜的“远大先锋”轮从这里启航,经太仓港中转至洪都拉斯,标志着我省首批储能柜江海联运“一箱制”首航成功。
“储能柜从阳逻港出海,运费省了30%,时效还快了两天!”武汉中创远汇物流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武汉交通枢纽升级的实效。今年以来,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里程达1.85万公里,国际运输通道增至128条,“物畅其流”的格局正加速呈现。
陆上通道同样繁忙。国庆中秋假期,吴家山站开出中欧班列12列。近期在国内外社交平台频繁“出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武汉造”,同时也从武汉搭乘中欧班列直达欧亚。目前,中欧班列国际线路已增至58条,线路网络已覆盖欧亚40个国家、120座城市,连续两年开行量超千列,规模达“十三五”末的2倍,新能源车、光伏、锂电池等武汉制造“新三样”,正通过这一通道便捷运往欧亚市场。
武汉的国际运输通道不断扩容,有力推动了“武汉造”产品走向全球。发布会上,武汉市商务局介绍,近年来,武汉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今年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20%,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
江海联运“一船到底”,物流成本降低激活经济动能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令人振奋。
成本优势催生发展红利。5年间,全市交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A级物流企业285家,总量(457家)居全国第1,新增规上企业300余家。
东西湖区在发布会上介绍,该区汉欧、京东、顺丰、中通等现代化物流园区陆续建成投用,全区交通运输市场主体突破5800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239家,仓储体量超过500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市首位。
物流成本怎么降下来?武汉的回答是:敢于先行先试。
长江新区介绍,去年,新区与湖北港口集团推动长江中游首条散杂货国际班轮航线“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正式开通,实现武汉与印尼一船直达,航行时间节省7天至10天,开创的江海联运“一船到底”新模式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5年时间里,全国首个网状驳运型航空前置货站投入运营,中欧班列有了第二始发站香炉山站,真正意义上打通“水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这些“先行先试”让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实现无缝衔接,智慧港口和智慧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应用,这一系列组合拳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发布会上,市投促局表示,正通过 “高效办成一件事” 优化政务服务,试点 “落地管家服务” ,还依托海外联络处拓展招商,助力枢纽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动能。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