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总部位于武汉光谷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成为重组人白蛋白第一股。其自主研发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成功实现从稻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上游原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这也是武汉在创新药领域研发的标志性成果。

禾元生物生产场景
2024年6月以来,武汉硬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力,接连涌现达梦数据、星竞威武、声通科技、黑芝麻智能、元光科技等多只“行业第一股”。这股“武汉旋风”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培育后迎来的系统性突破。

科技突破 两个月6家企业冲击资本市场
作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技术改写了人血清白蛋白依赖血浆提取的历史。“打破进口依赖、降低药价,没有捷径,只能从技术上突破。”创始人杨代常教授道出了武汉硬科技企业的共同信念。
8月底至今,武汉硬科技企业迎来上市井喷期:长进光子科创板申请获受理;艾米森、聚芯微电子、滨会生物3家企业在3天内密集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岚图汽车正式冲刺港交所。两个月6家企业接连冲击资本市场,展现出武汉创新的强劲势头。
这股上市热潮有着坚实的技术基底。长进光子将掺稀土光纤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一半,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14%以上;聚芯微电子飞行时间传感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多款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艾米森推出全球首款肝癌甲基化检测试剂,实现更早、更灵敏、更准确的肝癌筛查;滨会生物研发的OH2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进入关键性临床研究的以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为载体的溶瘤病毒药物。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8000多家增长到160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智能网联等硬科技领域,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这些高含“科”量的企业群体,正在重塑武汉的经济底色。
产业生态 1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我们不是孤立生长的,武汉有一片适合硬科技扎根的土壤。”赛格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希安道出了武汉创新企业的共同心声。他带领团队将微型热电半导体芯片尺寸从6×6毫米缩小到1×1毫米,实现了对国际同行的超越。
长江财经智库调研发现,这些备受资本青睐的武汉高含“科”量企业,其成长深深扎根于与城市产业战略高度契合的核心赛道。在岚图汽车自动化车间内,935台工业机器人高效协作,平均每118秒便有一台新车下线。这一“岚图速度”的背后,是武汉以“汽车+”为轴心汇聚500多家产业链企业所构建的完整生态。
与此同时,岚图也在持续反哺生态。2024年其供应链近地化率已达41%,吸引超300家合作伙伴在武汉设立研发基地,推动本土零部件企业从传统加工向自主研发跃升。
同样的协同逻辑在光电子领域再度印证。华引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光谷实验室的科研支持,其Mini-LED背光技术已成功应用于TCL华星的车载显示产品。以TCL华星为龙头,武汉已形成覆盖材料、装备、面板、终端全链条的显示面板产业高地。
截至目前,武汉已拥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武汉正围绕先进半导体、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方向,计划再培育约15个产业集中度高、研发实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资本赋能 政府产业基金“投小投早投硬科技”
10月下旬,武商梦时代广场灵伴科技旗舰店内,智能眼镜产品吸引着往来消费者的目光。这家引进来的“潜力独角兽”,被江夏区独具特色的“全周期陪伴”服务所打动。
从最初投资3000万元,到在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时提前拨付7000万元,江夏科投累计投入约1.4亿元的支持,被灵伴科技首席执行官祝铭明形容为“雪中送炭”。他表示:“这与传统投资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武汉,像灵伴科技这样受益于全周期资本护航的企业并非个例。支撑这一服务体系的,是武汉系统构建的多层次科技金融生态。
江城基金与武汉基金作为两大政府产业基金,每年投入超40亿元,专注“投小、投早、投硬科技”。为破解国有资本“不敢投、怕担责”的问题,武汉还探索“耐心资本”机制: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项目最高可承受100%亏损,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50%。
数周前,车谷科创基金完成对中眸医疗、盛势启创等首批项目的出资。该基金以12年超长存续期、60%容亏率的创新设计,精准匹配硬科技企业长周期、高风险的成长需求。
各区也同步推进差异化支持:东湖高新区打造“投早投小”基金群并试行“拨转股”,江岸区构建规模达50亿元的科创基金矩阵,洪山区推动科技专项资金“拨改投”。这些举措共同编织成一张覆盖企业发展全阶段的资本服务网络。
正如长江证券副总裁王承军所言,“资本市场正成为硬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与稳定器。”随着“研发—孵化—产业化—资本循环”的创新生态闭环逐步完善,武汉硬科技企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窗口。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