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纷至沓来,新品迭出迭代,政策基金全力护航……当前,武汉都市圈正以武汉市为龙头,协同黄石、黄冈、孝感、仙桃等城市,构建起“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的跨区域协同格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近日,圈媒联盟记者深入都市圈测试采访发现,一条充满活力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在武汉都市圈全面起势。

在武汉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上,光谷东智的人形机器人和交警一起巡逻
武汉推动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
在武汉都市圈,机器人产业链条最全的是武汉市。
9月19日,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动作训练场和数据采集场,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东智)技术人员在对机器人进行叠衣服训练。光谷东智有关负责人介绍,光谷东智是华中地区首家具备完全独立生产、研发和交付服务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最近,公司接到来自上海的两笔订单,对机器人分别进行柔性材料堆叠和物流打包训练后即可交付使用。
在武汉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中,“天问”系列机器人在建4条人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量将达1500台;光谷东智机器人现阶段年产能300台,计划明年超过1000台。
近日,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发布新品“荆楚小楚”,至此,“荆楚家族”已集齐4款人形机器人。从今年2月湖北“新春第一会”亮相至今,“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成功实现4次迭代,并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个类别,既能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也能应用于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业场景。
在配套企业中,灏存科技自主研发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可精确到0.001度的转角精度与3毫秒延迟;华威科第2000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电子皮肤已下线交付。
6月13日,武汉市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明确产业发展“路线图”,提供企业成长“工具箱”,聚焦五大专项行动,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五大专项行动包括平台聚势行动、场景示范行动、整机领航行动、部组件筑基行动、生态培育行动。围绕整机领航,武汉将支持具有生态主导力、行业竞争力的整机企业,牵头成立市级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高支持6000万元;支持面向场景的整机“靶向研制”,根据“需求匹配度、技术创新性、量产可行性”,遴选科技重大专项,最高可支持4000万元。
在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上,武汉将建设机器人企业训练场,推动人形机器人重点向汽车、医药流通、智能家电等企业入企“实训、打工”。在汽车、3C制造等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产线与标杆工厂,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据介绍,武汉将设立1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设立100亿元的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母基金,推动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
武汉正以创新为驱动,每年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场景开放、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随着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与量产应用不断落地,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
黄石力争3年培育百家产业链企业
10月18日,在黄石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交流会上,黄石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培育100家产业链企业、突破100亿元产值的目标。
方案明确,到2027年,要形成具有黄石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企业100家、产业规模100亿元,并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与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
围绕方案,黄石将推动10个重点产业链项目落地,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入驻率达到70%,培育3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突破10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3家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引进或申报7个省级以上技术项目。全面开放50个应用场景,建设80家智能工厂。扩大城市公共场景规模,让机器人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大显身手。运营1个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建成1个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平台,发布3个行业垂直大模型,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最前沿、最强大的“智慧大脑”。新增3个高校专业、培养1000名技能人才,设立规模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基金。
在发布方案的同时,黄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揭牌,黄石市机器人训练中心(机器人产业人才基地)也签约成立。
黄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总投资5.2亿元,用地300亩。产业园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光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重点引入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优质项目,致力打造黄石市示范产业园区。
黄石市机器人训练中心(机器人产业人才基地)是经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批准建设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基地”,由黄石市国投集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杭州学无际机器人有限公司携手共建。该基地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着力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孵化+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未来将重点培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应用创新等方向的实战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跨区域协同攻关机器人核心技术
日前,记者走进黄冈高新区智能建筑机器人交付体验中心静态展示区,只见腻子打磨机器人、外墙喷涂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地坪漆涂敷机器人等12类建筑机器人一字排开。在动态演示区,地面整平机器人精准控差、室内喷涂机器人均匀施工、地坪研磨机器人高效作业等动态演示,生动展现出“建筑机器人”的科技魅力。
该体验中心位于黄冈高新区智能科技产业园,由湖北联投鄂东公司投资打造,于8月11日交付使用。“中心交付首月,我们就迎来了百万元订单。”联投鄂东黄冈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军琳介绍,体验中心运营以来,已有多家建筑企业及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先后前来参观,大家都对机器人的高精度与高效率表示认可,目前已与多家建筑企业达成购销及应用意向。
今年3月,黄冈市成立了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以突破机器人“卡脖子”技术为使命,围绕高精度减速器、智能驱动模组、多模态感知控制等四大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格局。
5月26日,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湖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全省首款智能艾灸机器人在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上亮相,标志着湖北在“机器人+中医药”跨界融合领域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日前,技术创新中心与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武汉格蓝若合作攻克机器人“关节”技术,研发的直线型电驱动关节、旋转型电驱动关节等产品成功下线,有效满足了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高载荷冲击、高稳定性的需求,有力推动轻量型人形机器人向量产迈进。
成立半年多来,技术创新中心已集聚机器人及关联企业7家,50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已经启动,200人的研发团队正加速组建。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正持续壮大
在孝感高新区,由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天问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自今年8月正式投产以来,已成功生产12台“远游”机器人,标志着项目已从建设期顺利步入商业化量产阶段。
该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领衔的武汉大学专家团队,汇聚了在机器人材料、设计、感知、规划至控制与AI领域的全栈技术实力,团队曾多次主导国家级重点研发专项,技术底蕴深厚。“远游”机器人以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抓取与自主操作模仿学习能力见长,关键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具备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商业化优势。项目规划建设4条组装生产线及商业应用展示中心,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500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并为地方贡献税收超千万元。
目前,孝感高新区正积极为“远游”机器人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其在本地的深度融合与赋能。
全流程自动超声检查,瞬间生成专业诊断报告,自主完成药物补给与精准发药,哪怕相隔千里也能“隔空”诊疗……在仙桃高新区库柏特(湖北)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生产下线的智能超声机器人、智能药房机器人等“超级医生”走向国内外市场。“4月投产以来,每月订单金额超2000万元,今年预计产销1.8亿元。”公司工厂经理杜永奇透露,智能超声机器人是公司的“当家花旦”,作为全国首台唯一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超声机器人,其自主扫、测、诊一体化的技术突破,有效攻克了超声筛查与诊断的行业难题,为患者带来更便捷、精准的医疗服务。
10月18日,在黄石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交流会上,工信部智能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介绍,机器人的产业规模正持续壮大,今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同时,机器人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我国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高端整机、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国产化替代加速,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200万台,同比增长16%;服务机器人在仓储物流、医疗健康、城市环卫及重大赛事活动等领域深入应用;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科学探测等特种机器人作业边界不断延伸。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