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10-31 08:21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及2025年数字经济百强市榜单,武汉市连续两年提升进位,位居全国第9。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金额达5548.61亿元,同比增长16%,持续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数字经济已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享政策:税惠“及时雨”,浇灌创新“金种子”

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在神农架景区的繁忙景象中,一只灵活穿梭于丛林峭壁的“钢铁之鹰”格外引人注目。它以40km/h的最大水平飞行速度及310kg的动态极限载重量,每天高效往返于物资储备仓与各景点之间,为景区精准投放补给,其效率较传统人力提升超60%。

这款明星产品就是由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日蓝天公司)自主研发的X480大载重无人机,由于搭载了多冗余智能电源管理系统与智能飞行控制系统控件,它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力施工、山区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为多种高频次、大载重吊运需求提供高效可靠的“空中解决方案”。

成立六年多来,旭日蓝天公司已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低空经济产业园里一支仅10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教培”全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X20到X480,各类高端智能产品陆续问世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旭日蓝天公司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坚与巨额投入。维持长期、稳定的高端研发人才团队和采购昂贵的特种材料,曾让企业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关键时刻,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送来“及时雨”。根据现行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按100%比例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则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旭日蓝天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无人机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政策的适用条件。经准确核算,2025年1—10月该公司由此合计减免税款约70万元。

同样受益于精准税惠政策的,是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领军者——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数传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出版领域首个专业大模型BOOKSGPT,实现了文化产品从选题策划到内容生产到编校审核的全链条AI技术赋能。目前,该平台已为全国400多家出版单位提供应用与产品,累计创造了近240亿元实际收入。

近两年,该公司依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政策,累计减免1.41亿元企业所得税。这笔资金被全额投入到BOOKSGPT大模型的迭代研发中,直接推动了多模态生成、智能审校与知识推理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2025年1—8月,武汉税务部门共落实现行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464.89亿元,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官方发布的2025年武汉百强企业分析报告显示,有研发投入的企业达74家,研发经费总额604.24亿元,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4.26%,远超其营收和利润增幅,税收优惠政策日益成为地方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防风险:精准“早预警”,为新经济筑牢根基

面对新经济业态的强劲发展态势,税务部门深入研究新业态下衍生的新型商业模式,精准定位税收风险点,开展风险预警和办税辅导,引导企业防范风险、合规经营。

在理工数传公司“技术平台+AI模型+运营服务”的新型融合商业模式之下,单一合同中往往集合了软件产品销售、AI技术服务与运营维护等多项业务,构成了典型的“混合销售”。每类业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存在差异,若收入性质界定不清、核算不准,将直接导致企业多缴或少缴税款,引发税务风险。

为此,税务部门开展了“业务实质穿透分析”服务。通过系统审阅合同、核验资质材料、实地观摩业务流程等方式,税务人员完整梳理了从AI模型训练、系统部署到持续运营的全链条交付过程,厘清了软件产品、技术服务与运营维护的业务边界,从而精准界定了不同收入的税收政策适用口径。同时,辅导企业优化了内部核算机制,建立了合同分类管理规范,为复杂创新模式下的合规经营夯实了基础。

今年9月,全球首个“深度推理+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4.0在武汉发布。在前期开发过程中,为确保其研发费用精准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税务部门针对大模型研发特点,帮助企业建立起“项目制”研发费用核算体系,辅导企业完善研发活动佐证材料,将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等多类支出按研发阶段精准归集,有效规避了核算风险,确保了政策享受充分、准确、合规。

风险预警机制的广泛应用,成为护航企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发展。

 创未来:激活“新引擎”,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当前,武汉市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50%,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稳居中部城市首位——这是武汉迈向未来产业新高地的坚实底气。

产业要发展,基础需先行。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算力基础设施,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汇聚省内13个市州的400余项算力产品与服务,成功构建起华中地区算力中心创新圈。在强大算力的支撑下,武汉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一批硬核产品崭露头角: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武当系列”跨域融合芯片,芯动微电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发布“风华GPU芯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坚实的算力底座之上,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整机产品实现“0到1”的突破。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人形机器人“劳动者号”,一举填补了湖北省在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武汉已孕育出智能汽车AI芯片、国产数据库、交互式AI、电竞、智能时序数据等5个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其中,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成功登陆科创板,正是武汉产业底蕴深厚的生动体现。

而在更广阔的经济图景中,低空经济正为武汉这座城市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东湖高新区规划航线已超1600条,累计飞行架次突破5.3万,推动城市管理效率提升30%;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空中速递”服务,旭日蓝天公司创新“空中外卖”应用,为城市生活带来全新体验。面向未来,武汉航飞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布局全市无人机机库网络,计划于2030年前建设1000套机库,致力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管理中枢。

2025年前三季度税收数据显示,全市企业购进现代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1.5%,其中购进信息技术服务、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2.5%、26.4%、17.8%。与此同时,创新投入正迅速转化为产业成果。前三季度武汉市集成电路制造、机器人制造、无人机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开票总额同比增长11.7%。

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见证着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随着税收政策在服务新兴产业崛起、促进地方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必将能够持续释放税收对城市发展的助推力,让税收与城市发展一路同行。

编辑:胡之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