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武汉地区新增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尹周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卫平分别在光电子信息和北斗导航领域颇有建树,是武汉这两大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家。长江日报记者发现,相较于2023年,今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向产线聚集明显。2023年,企业中的新增院士只有3位;今年,来自企业中的新增院士大幅增至14位,其中武汉光电子信息和北斗导航产业两大领域各迎来一位新院士。
凭借“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捧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尹周平院士,紧盯光电子产业发展。“国家需要的就是我的科研方向。在学术道路上,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而在于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尹周平团队为武汉本土一家新型显示企业装上重大装备,其OLED喷墨印刷技术正成为新型显示产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尹周平
尹周平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他长期从事电子制造装备理论与技术研究,面向我国高端电子制造装备发展战略,攻克大面积微纳结构跨尺度制造重大科学难题,突破了高精度图案化和高性能键合的重大技术瓶颈,取得了从理论、技术、装备到应用的系统性创新成果。

姜卫平
姜卫平院士曾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网、坐标框架、全球海平面等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为我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空间基准的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斗系统的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等服务,为北斗规模化跨时空域、跨行业领域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基础设施,北斗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身为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姜卫平表示,中国的北斗产品、技术和服务得到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认可,在全球市场中的应用模式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展。
湖北珞珈实验室北斗导航技术与众多武汉“小巨人”企业牵手,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据悉,武汉的北斗产业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涵盖卫星制造、芯片研发、终端设备、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该产业产品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突破了339亿元,同比增长31%,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800亿元。
两年一届的院士增选,是中国科技界最高水平和荣誉的比拼。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的今年新当选院士,分布在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一线,形成了产学研多元化参与的院士成长梯队。相较于2023年新增院士,今年来自企业的院士大幅增加,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显示,133名院士中来自企业的院士只有3位。今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显示,144位院士中来自企业的院士共有14人,其中湖北有1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肖明清院士。尹周平、姜卫平等新当选院士与产线融合也相当紧密。
今年,湖北11位专家学者当选两院院士,新当选院士数量位居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数量突破90人,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从学科分布看,湖北的当选院士同样呈现出学科覆盖面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点,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科技的多个领域。
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此前还出台“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施方案,一批院士团队揭榜挂帅引领产业发展。譬如,李德仁院士、刘经南院士、龚健雅院士等引领的导航遥感产业,陈学东院士、丁汉院士、刘胜院士等引领的人工智能产业,在武汉相继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