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11-22 08:44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4人。其中,来自武汉地区的刘正猷、何舜平、唐辉明、鲁军勇、尹周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乔治·霍夫曼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锦岚、刘泉声、姜卫平、肖明清、赵书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日,经长江日报记者与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多方核实,上述11位新晋院士全部来自武汉。其中,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有7位。唯一的女性院士赵书红,一直就职于华中农业大学,本次由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推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乔治·霍夫曼是德国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是同济医院客座教授。

数据显示,最近5届,武汉地区共产生24位两院院士。其中,2025年、2023年、2021年、2019年、2017年武汉分别增选11人、5人、8人、8人、7人。今年,武汉地区两院院士增选人数首次突破两位数,创历史新高,彰显武汉科教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

武汉地区新增11位院士

(按两院新当选院士名单顺序排列)

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

刘正猷

男,59岁,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研究方向为人工结构物理。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与声学领域的研究,在声子晶体、声超材料、拓扑物理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

何舜平

男,62岁,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致力于鱼类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的基础研究,开拓了鱼类系统分类的新方向,将研究提升至格局、过程和机理的全新高度,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为我国鱼类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唐辉明

男,62岁,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深耕地质灾害研究40年,成果与事迹兼具学术高度与社会价值。他创建滑坡地质灾害演化与调控理论体系,揭示三峡库区滑坡与河谷协同演化机制,建成全球唯一聚焦滑坡灾害的巴东地下野外试验场。

鲁军勇

男,46岁,现任海军工程大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研究方向为电磁发射理论与技术。

尹周平

男,52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余年深耕先进电子制造装备与技术,创建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理论,发明等离子体诱导喷印等核心技术,研发国内首台G6高分辨率显示喷印装备,为中国高端电子制造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乔治·霍夫曼

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顾问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新生儿筛查委员会主席、德国儿童及青年医学会创新治疗委员会主席、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罕见病中心主席、海德堡大学儿童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

张锦岚

男,1963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首席技术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为核潜艇研制事业奋斗30余年。

刘泉声

男,1962年8月出生,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主要从事深部工程围岩稳定与碎胀大变形灾害控制、复杂地层TBM高效掘进、工程灾害防控及智能化决策控制技术、煤矿采掘过程煤岩信息智能化感知识别、裂隙岩体热—力—水多过程耦合致灾机理模拟及控制等研究。

姜卫平

男,1972年6月出生,现任湖北珞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肖明清

男,1970年12月出生,现任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中国铁建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隧道等水下隧道70余座。发展了隧道结构设计理论,创新盾构隧道修建模式与方法,为推动我国隧道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书红

女,1967年11月出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创建了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选育和创制了多个瘦肉猪新品系、优质黑猪和基因编辑育种新材料,在猪组学技术与种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编辑:宗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