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AI+新型工业化”发展平行论坛上,武汉正式发布103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这不仅是武汉“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这座城市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工厂车间到城市治理,从医疗教育到百姓生活,AI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顶层设计引领,让AI在制造一线“落地生根”
武汉的AI发展之路,始于清晰的顶层设计。今年以来,武汉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场景落地为牵引,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密集出台《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双轮驱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武汉优势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发展高地。
“我们不仅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更要让人工智能真正用在产线上、解决真问题。”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到2027年,武汉将培育100个工业智能体标杆应用,建成20家国家卓越级以上智能工厂,在10个重点领域打造高质量工业数据集。
政策的引领让AI在制造一线焕发生机。在武汉光谷的长江计算智能工厂,AI质检系统正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机器视觉精准识别装配瑕疵,将不良流出率降至0.05%;在东风汽车的焊接车间,智能生产大模型实时优化焊接参数,让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在中铁大桥局的工地,AI巡检系统正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巡检任务。
“过去企业常面临‘AI想用不会用、能用用不好’的困境。”长江计算技术负责人介绍,他们打造的“1+1+X+N”全栈解决方案,覆盖研发、生产、质检、售后全流程,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技术匮乏的痛点,又破解了大型企业数据孤岛的难题。
场景全面开花,让AI在城市每个角落“发光发热”
本次发布的103个应用场景,如同一幅“AI+百景图”,生动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从工厂走向社会,从生产服务生活。
在智能制造领域,30余个场景聚焦工业质检、工艺优化等核心需求。宝武钢铁的AI质量预测系统,能够提前数小时预判钢材质量;马应龙药业的中药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在城市治理方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打造的“大普”模型矩阵令人瞩目。这个覆盖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的智能系统,衍生出“天问”“天璇”“天枢”等多个功能各异的智能体。“这些智能工具让城市治理更精准:公共服务设施跟着人口走,产业链短板及时补。”项目主创耿云明工程师介绍,通过分析百万级企业数据,智能体能让产业链“断点”无所遁形,帮助政府快速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
在民生服务领域,AI同样大放异彩,智慧医疗与民生服务类场景覆盖28项。同济医院、省人民医院的AI辅助诊断系统,让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的AI+VR智慧烹饪教室,将厨艺从“经验活”变成可量化、可复制的数字技能。“过去学做菜怕‘一招鲜’,现在有AI协同,‘小工’也能大胆创新。”武汉商学院常福曾教授说。
生态协同共进,让AI创新“活力迸发”
百景绽放的背后,是武汉精心构筑的产业发展生态。为让AI用得起、用得好,武汉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算力基础设施是AI发展的基石。武汉通过发放“算力券”、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算力从大规模建设走向普惠应用。“我们正在推动算力像水电一样,成为企业随时可取用的基础资源。”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平台建设同样关键。武汉正加快建设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引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服务商。同时,推动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建设,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开源模型的门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武汉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专项政策,市区联动支持AI人才在汉创业。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AI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加速,培养着一批批既懂技术又懂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这套培育体系成效显著。在103个场景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占比超过八成,形成了“企业主导、院校赋能、政企协同”的生动局面。15个示范应用场景各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正加速“从1到N”的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
“用AI、创AI、享AI”,从“小巨人”企业的机器人穿梭城市地下管网排查隐患,到高校用AI织就无界教育平台,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渗透到武汉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这批应用场景的落地推广,武汉正以“用”为帆,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打造智能发展新高地。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