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双碳”产业突破百亿元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9-30 08:44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9月23日,“沙湖碳心·沪链未来”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办,23个“双碳”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武昌区,预计带动“碳投资”超67亿元。

“长三角地区在绿色技术研发与资本集聚方面优势突出,武汉在碳市场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需求方面资源丰富,双方具备显著的互补潜力。”与会行业嘉宾表示,从武汉碳市场枢纽到上海金融中心,衍生了一场由“绿生金”到“金变绿”的两地合作探索。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以下简称中碳登)落子武昌区。四年间,由一栋大楼到“双碳”产业链和平台,再到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碳金融集聚区,460余家涉碳企业集聚沙湖之畔,总营收突破100亿元,武昌区“双碳”经济能级不断跃升。

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带动 460余家涉碳企业“择邻而居”

“武昌是全国数字能源布局的桥头堡,也是我们企业的必争之地。”在签约活动上,万帮数字能源副总裁张晨表示,武昌的碳市场枢纽地位与政策响应速度是吸引企业落户的关键因素,依托武昌的碳数据中心和中碳登系统,未来将把集团碳业务总部落户于此。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大脑”,中碳登的“灯塔”作用显而易见。

2021年7月,中碳登落户沙湖畔,武昌由此成为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的承载地。

在武昌区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碳金融碳交易创新楼宇——碳汇大厦内,中碳登负责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和清结算工作。每天有价值千万元的“碳权”在此交割,全国3768家工业企业碳排放权于此流转。

依托中碳登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两大平台,中环联合、中国国检等一批“双碳国家队”陆续来到武昌,碳征信、碳评级、碳金融、碳资产、碳科技领域等94家企业和机构近悦远来。一栋碳汇大厦,逐步形成了“双碳”服务产业链条。

港资企业誉照国际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零碳综合服务商,在全国设有30余家分公司。今年,集团将中国总部迁至武昌区碳汇大厦。

“武汉是全国碳资产登记结算的核心枢纽,我们搬来与中碳登‘上下楼’办公,企业碳结算数据可直接对接核心数据池,极大节省了沟通成本。”誉照新能源(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昱衡说,武昌区的碳市场枢纽地位、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产业聚集意味着各资源要素的集约整合。“节能减排市场是一个新蓝海,而单个涉碳企业会因为擅长的领域不同,难以单兵突破。”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马激光介绍,武昌区联合中碳登组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已吸纳86家成员单位共享技术资源,形成了一支涵盖金融、技术、应用等“双碳”产业链上下游、多领域的团队。通过组团接单,“房东”和“租客”们都感受到了“1+1>2”的效果。

目前,武昌已吸引46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落户,沙湖之畔,襄阳大厦、天风大厦等楼宇的“双碳”产业已开始聚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加速成型。

“碳浓度”重塑企业协同生态 打造千亿级碳基金产业集群

中碳登落户武昌,是武昌发展“双碳”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发挥中碳登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引导优势,建立好耐心陪跑的“双碳”产业生态?武昌区建立了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工作机制。

宣传部门牵头开展低碳讲堂等“碳共识”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组织部门牵头建立“碳述职”工作机制,凝聚全区合力;商务部门牵头绘制碳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碳招商”行动;拓展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能建造、绿色高铁产业等产业场景,以“碳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此次在沪签约的23个项目,精准覆盖碳金融、碳技术、碳实业三大领域,实现产业基础强链补链、产业生态扩容升级。

多个绿色金融合作项目落地,与武昌已有的80亿元碳金融创新规模形成叠加效应,实现资本赋能。

“双碳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汽车碳足迹开发平台及氨能应用等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应用。

充电网络建设、能源托管光伏等项目落地,推动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落地”全生态体系,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生场景。

“因为看中这里的‘碳浓度’与创新氛围,我们把公司迁至武昌。”现场一家签约企业代表表示,“双碳”产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协作,武昌提供了从政策到场景的系统性支持。

碳汇大厦所在的中北路,位于武昌“一轴一带多园”金融产业格局的核心地带。用碳排放权作抵押,拿碳配额当“硬通货”,让看不见的“碳”变成流动的“钱”,“碳金融工具”应用市场越来越活跃,希望入驻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依托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武昌区以“武碳通”“武碳院”“武碳江湖”“武碳公司”四大平台载体,构筑了从研究咨询到专业服务,再到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流程。吸引了招行长江绿色支行等4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入驻,落地碳指数、碳回购、碳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打造千亿级规模的碳基金产业集群,持续完善“绿变钱、钱促绿”的转化机制。

从一栋楼到创新带再到集聚区 武昌探索“新三区融合”发展模式

今年3月,武汉推出全国首个“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闭环系统,市民在“武碳江湖”每积累1千克减排量,就可在民生银行系统兑换2元利息红包,抽象的环保行为转化为具象经济收益。

“近年来,武昌区积极推进低碳机关、校园、社区、景区(公园)等低碳应用场景建设,依托‘武碳江湖’使减碳行为兑换、变现。”武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仅两年用户量从3万涨至190万,推动形成碳普惠体系激励闭环。

绿色低碳,不仅关联产业,也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打造“一座楼”到做亮“一条带”,武昌区“双碳”经济正朝着“一座城”的方向迈步。

从沙湖向外辐射,绿色智能船舶、绿色高铁、绿色智能建造等特色产业在武昌集群成势,湖北船舶大厦、武汉船舶大厦相继挂牌,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吸纳1017家企业入链,国铁城投中心签约24家高铁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起“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合作格局。

今年,武昌区聚焦11.11平方公里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制定经济带产业规划,明确“两区一中心”总体发展目标,打造全国碳金融和“双碳”服务业集聚区、全国低碳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双碳”经济国际交往与展示中心。立足“碳金融—碳服务—碳科技”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滨江数创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新三区融合”发展模式。

站在碳汇大厦眺望沙湖,浩渺湖面风景如画。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建设,正充分发挥生态改善带来的环境溢价效应,吸引低碳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武昌区有关负责人说。

从“单兵突围”到“全链共振”

武昌区以中碳登落户为战略支点,探索出碳汇大厦“枢纽型”产业集聚模式,破解了“双碳”企业“单兵作战”的痛点,为全国同类区域提供了可复制的“链式发展”路径。

更难能可贵的是,武昌区将“双碳”大量融入民生场景,让普通市民感受到减碳的实际收益,实现了“产业绿色”与“生活绿色”的同频共振。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全链条覆盖,正是使得“双碳”战略深入人心的关键。

武昌的实践表明,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单一领域的突围,而是以“碳”为纽带,通过制度设计、生态重构与技术赋能,实现科技、金融、产业的全方位变革与价值跃升。其经验为全国碳市场深化、区域协同减碳提供了可复制的“武汉样本”。未来,随着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两区一中心”目标的推进,武昌有望成为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标杆性创新极。

编辑:胡之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