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720棵水杉,他们将隧道结构改成了“梯形”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11-14 16:43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长江新区的谌家矶大道上,一条水杉林带的叶子开始透红,成为一道明亮的风景。11月13日,在谌家矶大道隧道工程消防验收交流观摩会上,记者了解到,为了留住路面上720棵水杉,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将隧道结构改成了“梯形”。

谌家矶大道(解放大道—三环线)工程西起解放大道,东至三环线平安铺立交,是长江新区谌家矶片区“三横三纵”主要干道之一。施工单位光谷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蔡志飞介绍,该隧道与江北快速路平行,与地面部分构成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交通分流,并与周边地块及新老城区快速连接,是一条直通长江新区的快速通道。

当天,在隧道中进行了一场消防灭火演练及消防工程验收:起火不到10秒,隧道两侧的“泡沫—水喷雾”灭火系统就自动检测到火源,将水和泡沫按比例混合喷出,利用水和泡沫的双重灭火性,快速将火源“拍熄”。

现场开展消防灭火演练。

蔡志飞介绍,一般的隧道设计为平层双宽平台。而为了保护路面上的720棵水杉,在地底的隧道结构就做出了梯形叠层的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主体结构更加复杂,施工难度增大。

“为应对这些困难,我们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蔡志飞说,在支护方面,采用了钻孔灌注桩排桩加内支撑的方式;结构施工时,侧墙主体结构顶板采用盘扣式钢管支架,并大规模运用三角对称钢模支撑技术;系统施工则采用先进的BIM技术进行模拟配版。

隧道主体部分已完工。

园林专家介绍,水杉树形优美,枝叶茂密,常被用于园林景观和城市绿化;它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活化石”。

“这些水杉至少种下去了30年,本来担心这一次的工程施工有可能砍掉它们,没想到这些陪伴我们的水杉树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心里很满足。”曾经的老居民刘华告诉记者。

城市更新,为地面的水杉留下一席之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留出弹性空间。这样的“生态友善”之举也得到了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的热情回应:这一隧道施工与生态保护的案例,是我市城市更新“六带”联动的生动实践,它进一步彰显了城市品质,提升了城市形象。

编辑:冯瀚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