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四岸”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源点”,也是武汉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202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市调研长江、汉江规划建设工作时指出,要立足百年大计,坚持世界眼光,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武汉“两江四岸”;同时在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时也表示,需充分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实施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2018年4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指出:

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2日
省委省政府在调研武汉“两江四岸”规划建设工作时,强调:

必须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这个重要基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山、水、路、岸、产、城等空间关系,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将更多的沿岸空间留给市民,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近年来,武汉市探索治水理念,在岸线开发利用中逐步探索“生态保护”“以民为本”等思路。
江滩1.0
提升形象、改变面貌
2002年建成的汉口江滩一期,以完善防洪功能为前提,彻底改变临江不见江的窘况,重塑城市的形象。
江滩2.0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
以提高市民体验为宗旨,匹配更为多元的休闲场地与运动设施,进一步拉进江滩与城市的距离。
江滩3.0
人文生态、广纳诉求
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情怀,切实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江滩4.0
生态创新、引领未来
2017年建成的青山江滩作为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典型,将武汉江滩第一次推上国际大舞台。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按照“四五三”战略,以 “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优服务”的建设思路,通过 “五廊一体”的提升策略,分为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三阶段有序推进。
安全廊
通过堤防加固、护岸整治、闸口改造等方面打造防洪安全为核心的安全廊,推进防洪设施提档升级,构筑防洪安全屏障,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使百里廊道更安全;
生态廊
通过护净水、显绿岸、塑绿城三方面打造自然绿色为本底的生态廊,使得百里长江更生态;
文化廊
结合水陆同治理念,构建整体人文格局,共同打造滨水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廊,使得百里长江更人文;
交通廊
依托防汛通道、整合码头岸线、优化江滩闸口布置等措施,打造串联江滩与城市的交通廊、实现慢行道全贯通,进一步加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实现全线贯通使得百里长江更畅达;
发展廊
多维利用江滩空间,打造“慢生活”体验场所,同时补充多级服务驿站,提供配套服务便民利民,使得百里长江更活力。
  全市正按照“四五三”的整体思路,坚持“先规划、再建设,先贯通、再提升,生态为主,不搞过度景观”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力保障廊道项目实施。围绕“五大策略”,近中期规划实施了16个重点项目,远期以生态保育、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功能为主,持续发挥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生态、人文价值。
已完成项目
11
汉江汉阳江滩三期
汉江汉阳江滩三期全长3.1公里,涵盖花海、滨江观光、运动休闲区。项目提升防洪能力,美化沿江景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洪山江滩
洪山江滩位于白沙洲右汊,长3.12公里。项目以“流淌的时间长卷”为理念,融合文化、生活、艺术,打造生态、记忆、乐活之洲。
武昌八铺街江滩
武昌八铺街江滩位于鹦鹉洲与杨泗港大桥间,长3.8公里。项目以生态理念融合武船文化,营造特色绿道与风景廊道。
江滩闸口改造
江滩闸口改造涉及42座闸口,将“闸条+泥袋”封堵形式改为拼装式铝合金防洪墙,提升防洪能力;同时,采取“一闸一品”设计,赋予闸口更多人文内涵,优化沿江环境。
江北碧道
江北碧道位于长江左岸,长8.5公里,尊重滩地原自然生境,打造自然滩涂特色景观廊道,填补武汉自然郊野型江滩公园空白。
汉阳碧道
汉阳碧道结合“晴川晚照、洗马古道”文化,对文化节点、园林景观进行优化提升,并系统盘整园区交通系统,形式一条畅达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
杨泗港都市T台
杨泗港都市T台将防洪墙改建为缓坡土堤,利用原有集装箱高桩平台,改造成为亲水观景平台,融入生态、文化、休闲功能,形成长江生态码头公园。
南岸嘴节点
南岸嘴节点延续生态留白理念,在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点彩插绿,丰富植物群落,梳理和提升场地空间,修复生态“中国角”,为游人提供了更多可停下来的空间。
硚口碧道
硚口碧道全长7.69公里,涉及闸口改造、断点连通及绿化,设有多个闸口,是武汉生态廊道重要组成部分。
碧道慢行系统
碧道慢行系统统筹江滩景观,规范江滩标识导视系统,打通断点、优化阻点,合理设置服务驿站和特色凉亭,实现武汉城区段碧道慢行系统贯通。
青山湿地一期
青山湿地一期总长11.08公里,以营造湖塘湿地和滩涂湿地为主线,将场地划为“一带、两区、八节点”的修复格局,实施碧道连通、湿地修复、生态补水工程,保护湿地自然风貌。
在建项目
4
汉江南岸综合治理
汉江南岸综合治理包括知音大道提升、汉水碧道建设,涵盖知音大道、汉水碧道改造及南岸嘴碧道连通。
武昌湾节点
武昌湾节点是武昌重要门户,项目以武昌造船厂整体搬迁为契机,融合武船文化、红色文化,对该段堤防及滩地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稳定河势,同时展现武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江二桥节点
长江二桥节点填补百里廊道“空点”,延续现状城市广场,串接堤内外慢行交通,提升可达性、参与感与舒适度。
青山湿地二期
青山湿地二期总长1.18公里,腾退、集并码头及工业厂,建设历史溯源、生产蜕变、水运共鸣、生态共生区。
开展前期项目
1
江汉碧道
江汉碧道以“汉口城市源点、国际文化水岸”定位,依托龙王庙、武汉关历史文化,贯通滨江碧道,彰显滨江城市活力,打造城市滨江名片。
  武汉市出台《武汉市江滩管理办法》《武汉市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标准,全面指导两江四岸水域岸线集约利用、绿化提升、优化服务、安全秩序等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让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长久稳定发挥综合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