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武昌区武汉船舶大厦,汉理新能(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理新能)研发人员与武汉理工大学团队围坐一起,正在讨论新一代甲醇发动机的设计。

武汉船舶大厦投用,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同日开园
甲醇是可替代柴油作为航运的最佳燃料之一。公司负责人刘义发介绍,汉理新能已获得山东等地不少企业的甲醇发动机组订单。来自武汉的这颗新能源船舶“绿色心脏”,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由中咨集团、中交建筑集团联合体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武汉船舶大厦今年5月投用后,已吸引16家绿色船舶产业链企业入驻。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拥有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船舶人才培养的摇篮。”武汉中交协同创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勇介绍,武汉船舶大厦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西南角,重点承载了船舶产业链集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成果转化功能。
据介绍,目前入驻大厦的16家企业大多为“武理系”,其中既有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的成果转化项目,也有校友创办并与母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的企业,涵盖船舶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智能导航、船员培训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上下游。
我国内河运输船舶超10万艘,年碳排放近3000万吨。在“双碳”目标、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内河绿色化、智能化船舶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
“设计带动总装,总装带动配套,串联起一条绿色船舶产业链。”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供应链公司)董事长许正山说,武汉研发设计资源禀赋,所处产业链的源头,全国超八成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
2023年,由湖北港口集团旗下华中港航物流集团联合武汉、宜昌、荆州、黄冈等地共同组建的供应链公司在武汉揭牌,入驻位于武昌区的湖北船舶大厦。
“作为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我们掌握一手供需信息,致力于搭建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桥梁。”许正山介绍,公司打造的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入驻超千家产业链企业,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签订新能源船舶订单20艘,签约总金额近2.5亿元。

武汉船舶大厦
“湖北船舶大厦与719所仅一街之隔,研发的便利,加上供应链公司提供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已吸引20余家绿色船舶企业集聚周边。”武昌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昌区有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两所船舶领域一级学科重点高校,719所和701所两家国家级船舶专业科研院所,以及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将建成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技术创新为支撑、综合应用为业态的绿色智能船舶全产业链。
今年,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来汉进行业务交流后,被这里的产业生态所吸引,将研发中心从宜昌迁至湖北船舶大厦。“技术难题过条马路就能快速解决,比电话沟通更高效。”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0月14日,第三届湖北省船舶设计大赛在武汉船舶大厦举办,推动全省船舶设计领域创新发展,提升绿色智能船舶的设计与应用水平。
作为武汉打造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高地的主要承载地,武昌区已初步形成沿滨江一线,布局杨园、积玉桥、首义、中南四个片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共同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船舶大厦与湖北船舶大厦将形成一北一南、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空间,助力武昌充分发挥“船”和“碳”的优势,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编辑: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