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加快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涉农从业者和群众充分理解和掌握政策内容,更好更快推动政策落实落地,现将有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重点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制定印发《方案》,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强化都市农业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农业工作的统一性、协同性,全面提升全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六个部分,并另附重点产业分布图、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按照“靠城发展、为城服务”思路,探索构建“四链同构、三产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立足湖北、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现代都市农业全国标杆城市。提出到2025,基本形成“一核、一园、六片区”的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辐射引领周边现代都市农业强圈集群成带发展。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主要围绕保供惠民、升级加工、创新研发、转变方式、拓展功能、绿色发展等六个方面作了安排。
一是强化保供惠民,加快推动“菜篮子”工程。主要内容是建设优质“菜篮子”产品供应地。围绕市场消费需求,生产更多优质安全、品种多样的“菜篮子”产品,实现“平常时期充足供应、应急时期保障供应”。高水平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全市每年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0个以上。
二是聚焦加工升级,引领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主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加工原料量足质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推动精深加工提档升级。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食品向细分化发展。
三是突出研发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武汉农创中心平台作用,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重点打造1-2个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数字蔬菜基地、渔场、生猪和蛋鸡养殖场30个以上。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主要内容是打造农业新“三品一标”发展模式,引导多元主体融合模式,构建利益联结共富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头部企业牵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和上中下游经营主体参与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拓展农业功能,构建景城乡融合新格局。主要内容是精准定位“休闲+文化”主题,丰富休闲体验产品,提升乡村休闲游发展水平。形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吸引“市民下乡”推进乡村休闲游全域化、乡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和乡村消费业态多样化发展。
六是共谋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主要内容是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行绿色生产经营方式。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和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主要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双招双引”、加强宣传推介等内容。
三、重点政策
(一)优化财税政策,市区两级将现代都市农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区级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各级农业生产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等涉农专项资金。各区要因地制宜,落实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税费减免政策。
(二)加强金融保险支持,优化实施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武农贷”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涉农信贷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发挥社会资本市场化、专业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和现代农业科创基金,加快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
(三)完善用地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市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新编区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落实和完善“点状用地”政策、设施农业用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