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政策解读

来源: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25-03-22 08:44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一、起草背景

今年“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面向高校师生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创业,面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规模推进以乡情为纽带的返乡创业。市委、市政府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落实省、市工作要求,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专题会,部署实施“楚材聚汉”工程,推动楚商、校友、大学生、务工人员等四类人员来汉回汉投资兴业、就业创业。

市人社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武汉人才集团等,在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实际,起草了《武汉市推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经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意见,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二、主要内容

《工作方案》主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两类群体,共提出28项工作举措。

(一)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完善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统筹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才”之城,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30万人以上。

一是落实政策,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武汉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社保降费、专项贷款等各项举措,大力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突出产业对就业的支撑作用,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多的企业给予奖补,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举办活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每年举办“就在武汉 创赢未来”系列校园招聘活动100场以上,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50万个。组建知名企业“揽才团”,每年赴北京、广州等地重点高校开展赴外引才招聘8场,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汉就业创业。

三是搭建平台,培育创新创业动能。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新增创业孵化基地30家,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完善培育、孵化、加速一体化服务链条。举办武汉“英雄杯”大学生、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每年提供扶持资金2000万元,支持300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汉落地。

四是加强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每年募集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见习岗位不少于1万个,加强大学生就业实践锻炼。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依托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每年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10万人次,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是优化服务,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建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注册、社保登记、补贴申领等“一站式”服务。建设“数智人社”信息化服务系统,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智能化与便捷化水平。开展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

(二)大力推进“返汉创业”行动。建立“乡情引路+产业搭桥+服务托底”工作模式,以回乡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助增收,每年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3500人以上。

一是着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动新洲、黄陂、江夏、蔡甸等相关区,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深挖“一处三会四老”资源(驻外办事处,地方商会、行业协会、校友会,在外老乡、老板、老同学、老客户),动态更新人员信息,组织开展推介会、对接洽谈会,抢抓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关键节点,集中提供“五个一”服务(送达一封家书、组织一场恳谈会、走访一次返乡创业园区、提供一份政策清单、发放一套武汉特产礼包),通过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推动外出务工人员返汉回乡。

二是精准对接返乡人员就业创业需求。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遴选、策划一批前景好、可复制、易成功的创业项目,引导返乡人员在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休闲民宿、户外运动、直播电商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建设返乡创业园区,让返乡人员有项目可创,有利润可享。对于有就业意愿的,结合返乡人员技能水平、求职需求,主动推送岗位信息,助力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三是构建四创联动返乡创业支持体系。优化创业培训,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大讲堂”活动,提升全过程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服务,开辟返乡创业服务专区,提供“跟踪陪跑”专业指导,强化社会保险支持作用,提供全方位发展助力。夯实创业孵化,扩大创业融资渠道,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拓展全周期培育扶持。组织创业活动,开展返乡创业项目培育行动,选树返乡创业先进典型,积极营造返乡创业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