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蔡官田村、罗家岗村、泥人王村,开展主题为“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文化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日前将实践图文发到“长江头条”上,参与了互动话题#行走的大思政课·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分享社会实践心得。
实践队员与游客共同完成环保手绘活动。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首站走进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大余湾村。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闻名,是典型的赣派建筑代表。团队成员化身“行走的思政课”传播者,在古村落中实地学习古建构造,走进余氏家风馆感知精神传承。实践团观摩民俗表演,与村民访谈,了解村落如何以“离家不离村”的模式推动文旅融合。活动中,成员邀请游客共同参与环保手绘活动,绘制赣派建筑纹样与本土植物图谱,将环保理念寓于传统美学之中。
实践团来到被誉为“辛亥革命第一村”的蔡官田村,大家走进蔡济民故居,学习相关史料,拍摄红色讲解视频,用新时代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村内青砖黛瓦、古井古树相得益彰,展现典型的生态人居格局。团队发起村道垃圾清理与环保标语绘制志愿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入户访谈与童画采集,记录村民关于村落生态与文化的集体记忆,留住珍贵乡愁。
团队成员聆听村民介绍老房子。实践团 供图
7月14日,团队抵达建村逾六百年的罗家岗村,78岁的村民罗启凡带领队员走进雕梁画栋的连排古宅,讲述“一门五户”背后的建筑格局与家族连结。村中的七星池塘水系,集蓄水、防火、灌溉与气候调节功能于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
实践收官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泥人王村,团队与景区负责人、村委成员及泥塑手艺人座谈,了解省级非遗黄陂泥塑的历史及核心工艺,记录其在当代向石质、金属建材及多元题材的适应性发展,探索非遗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产品转型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采用木兰干砌法建造的传统民居,感受其与云雾山自然环境的融合。
实践团师生在泥人王村党群服务中心参与座谈。实践团 供图
据介绍,本次黄陂之行是楚江拾遗团队继一年前天门石家河文明调研后,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的又一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在四个传统村落的系列工作,楚江拾遗团队用脚步丈量古村,用镜头定格历史,用行动参与保护。接下来,团队将继续走进长江流域深处,讲好乡村故事,为长江文明相关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值班编辑:冯瀚莹